一、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关于侮辱诽谤之罪所涉及之立案标准问题,实际上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错综复杂。
然而,简要概括之下,我们可以理解为需要具备充足的证据来证实对方确实存在对您实施侮辱或诽谤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例如对您的社会声誉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等。
然而,关于何谓“充足的证据”以及“严重的程度”等具体标准,则需交由法庭根据实际情况判定。总之,当您发现自己遭受他人侮辱或诽谤时,应当首先收集相关证据,如电子通讯记录(如聊天数据、短信信息及电子邮件往来等),随后寻求法律专家的建议以评估是否有必要启动立案程序。
然而,我们应尽可能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以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环境。
《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二、侮辱诽谤罪侵犯名誉权吗
关于侵害名誉权及恶意诋毁是否应视为犯罪行为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此类行为确实可构成犯罪。
其中,诽谤罪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我国刑法的定义,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构成诽谤罪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犯罪客体要件非常关键。
诽谤罪所侵犯的利益与侮辱罪完全相同,那就是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益。
犯罪侵犯的对象都是自然人。
其次,诽谤罪的客观要件同样至关重要。
该罪行在行为客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是,行为人实际上实施了捏造和传播某种不合实情的事实,这可能会对其他公民的人格和荣誉产生贬低效果,情节严重者方构成本罪。
(1)要有捏造某个事实的行为,也就是说诽谤别人的内容完全是无中生有的。
如果这个散布出去的并非全然捏造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那么即便它可能损害到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能算作诽谤罪;
(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这个散布是指将这个捏造的事实公开广泛地向公众传播。
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通过口头传述的方式,另外一个就是文本,比如大字报、小字报、图表、报纸、杂志、书籍、书信等方式来进行传播;
所说的“足够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假消息,有着评定并降低他人的人格、名誉的能力,或者其实已经给受害者的人格、名誉带来了切实的损害。
如果仅仅只是散播了一些并不那么可能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假消息,或者根本不会对其他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任何损失,那便无需构成诽谤罪。
第三,诽谤行为必须是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
但并不一定要提名道姓,只需要从诽谤的内容上判断出被害者究竟是谁,这就够构成诽谤罪了。
但是如果传播的信息没有具体确定的对象,那就没办法降低某个人的人格、名誉了,也就不能算作诽谤罪。
(3)捏造事实去诽谤别人的行为只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才能够构成诽谤罪。
虽然有捏造事实去诽谤他人的行为,却并未达到严重的程度,那就不能视作诽谤罪来处理。
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主要包括了每次都捏造事实去诽谤别人的情况,因为捏造事实而使他人的人格、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的事件,由于捏造事实而诽谤他人引起了恶劣影响的事件,甚至肆意诽谤他人导致他们精神失常或者让被害人走上绝路的情况等等。
最后,从法律角度看,诽谤罪是由普通公民为主体构成的。
只要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拥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群就可以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嫌疑人。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诽谤罪的主观心态必须是故意的。
行为人深知自己散布的确实是那种可以对他人名誉产生严重损害的虚假事实,也是明明白白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极有可能产生损害他人名誉这一不良后果,还期盼着这个糟糕的后果得以发生。
行为人的最终目的在于摧毁他人的名誉。
若是行为人弄错了某些虚假事实,将之当成真实的事实去散布,或者只是搞了些子虚乌有的假消息来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实际上并无伤害任何人的名誉的目的,那样的话便不能算作诽谤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侮辱诽谤罪开庭怎么判
侮辱诽谤罪乃通过暴力手段或其他形式公开诋毁他人,或者虚构事实散布谣言贬损他人声誉,情节恶劣者,方构成犯罪。在案件进入法庭审理环节后,法院将依据以下各项要素裁量作出判决:1.犯罪事实:具体涵盖指控行为实施的方式,其剧度及相应程度等方面。2.证据: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其可靠性对于最终判决具有重大影响作用。3.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即相关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之时,是否已有明确的故意与恶意。4.社会影响力:考虑该犯罪行为对受害人所带来的伤害与负面影响的程度。5.被告人的悔过态度:即被告人是否有真诚的认罪悔过之意向。法院将全面权衡上述各方面因素,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做出公正判决,通常情况下,此类犯罪行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
侮辱诽谤罪的认定涉及复杂的司法标准。一般来说,要证明对方确实实施了侮辱或诽谤行为,并且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个人声誉或心理健康。具体标准由法庭判断。受害者应收集证据,如通讯记录,并咨询法律专家以决定是否立案。预防此类纠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