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之取保候审事宜,需满足以下三个主要前提条件:(1)若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对其适用独立适用的附加刑;(2)若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罚,而实施取保候审则不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风险;(3)若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实施取保候审亦不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风险;(4)若羁押期限已届满,且案件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此时也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由于其特殊性,我们通常会遵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未成年犯罪判多少年
1.若涉及未成年年龄不足12岁者,在其触犯刑事法律时,并不必然面临刑法规裁。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硬性的规定,还需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2.针对已经年满12周岁但尚未达到14岁的未成年群体,如其蓄意实施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他人的重罪行径,导致他人丧生或身体遭受严重残疾,情节异常恶劣且最高人民检察院已批准进行追诉,则应依法判决刑罚。
3.对于年满14周岁但尚不足16岁的未成年者而言,倘若其触犯了法定的八大种类重罪行径,必应受到刑罚制裁。在刑事案件的追诉期方面,自犯罪行为发生的那一刻便开始进行计算。若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或持续状态,则自犯罪行为结束之时方能予以计算。在追诉期间再次涉嫌犯罪,前一个犯罪的追诉期限将自新罪立案之日起重新计算。而对超过二十年仍欲加以追究的案件,必须上报至最高人民检察院请求核准。关于刑嫌追诉时效期究竟多长,须依照法定最高刑快来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中所采用的证据既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护、鉴定意见以及勘验、检验、辨认、侦查试验等各类记录、视听资料及电子数据等,所有能够证实案件事实性质的材料皆可作为证据。但是,证据必须先经过严格查证核实,确保真实可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未成年犯罪情节较轻怎么判
对于未成年罪犯情节轻微者的判决,需要我们全面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法官将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估与衡量。具体来说,可能会深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犯罪者的动机与目的、用来实施犯罪的策略与手法、犯罪行动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以及未成年犯人的生理年龄、平时的行为表现等相关信息。在做出最终判决之前,法庭将会坚决贯彻"以教育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有可能会采用诸如缓刑、管制等较为宽松的刑罚方式来处理这类案件。同时,法庭也会特别重视对这些少年犯人的教育、感化以及挽救工作,试图通过这个过程帮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鼓励其走向新生。
未成年人犯罪取保候审需满足:1)轻罪或附加刑;2)不危及公共安全的有期徒刑;3)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孕期或哺乳期且不妨碍公共安全;4)羁押期满未结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原则处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