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事人被采取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的过程中,公安部门有权根据案情展开调查工作,并最终就该案件是否应当予以立案做出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并非是对刑事诉讼程序的阻挠或干扰,而是为了确保刑事诉讼能够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项必要手段。若经公安部门充分审查后,发现相关证据足以证明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追究刑事责任,那么他们将依法启动立案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二、取保候审到期后一般会怎么处理
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之后,通常会按照以下几种情形予以办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的保障期限最长可达一年,若超出此期限且未经相关申请延期或取消程序,则可视作自动解除了;
其次,如果相关当事人并未收到有关部门关于后续处理的通告,他们有权向公安机关咨询了解有关情况,或者等待进一步的信息。
若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仍无任何反馈,那么这可能暗示着案件已经撤销;
最后,对于那些处于取保候审状态的犯罪嫌疑人,若基于案件具体进展出现了变化,应立即着手调整其强制措施,或者完全终止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几率有多大
被依法取保候审之后能否获得缓刑,其可能性受到众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如事例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质、被告人所实施之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及他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悔过态度等等。通常情况下,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意味着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因此有较大机会符合缓刑制度之适用条件。但是,法官在做出最终判决时,仍然会全面权衡诸多相关因素,以确保公正公平。在此过程中,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取保候审期间的各项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同时展现出真诚的悔罪态度。这些努力都有可能提高被告人获得缓刑的可能性。
在取保候审期间,公安部门有权调查案情,并决定是否立案。取保候审非阻碍刑事诉讼,而是确保程序顺利的必要措施。若审查发现犯罪事实且需追究责任,公安部门将依法启动立案程序,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这一流程体现了法律对公正与效率的双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