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犯罪一般怎么处理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审视多种要素。未满 12 岁不追刑责;12 至 14 岁涉重罪且手段残暴致严重伤残或死亡等,经最高检核准追诉要担刑责;14 至 16 岁涉特定重罪要担刑责;满 16 岁以上无条件担刑责。司法对未成年犯罪会从宽或减轻处罚,犯罪未满 18 岁或审判时怀孕女性不判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未成年犯罪成因多元复杂。家庭环境方面,父母教育不当、家庭关系问题等可致心理失衡。学校教育若有管理漏洞、法制教育不足、不良行为处理不当,会使未成年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缺失。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网络不良信息和社交圈也易误导。未成年人自身心理不成熟,易受情绪驱使,缺乏自控和是非判断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三、未成年犯罪后果是否由父母承担
未成年人犯罪,家长特定情况下要担责。民事赔偿上,未成年人违法致害,父母常要履行赔偿义务,民法典规定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成年人侵权要担责,若尽到看护职责可适当减轻,有财产的先用其财产赔,不足部分监护人补足。刑事责任一般父母不直接担责,由未成年本人承担,但父母教育监管失职可能遭谴责或更严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未成年人的年龄等。
对于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