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官应当了解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生活习俗。在中国这样一个乡土社会中,尤其在农村,人们生活与交往并不全以法律为准则,更多的是以感情、道德以及长期形成的民俗民风为纽带。尤其是在熟人之间,感情和面子往往高于法律。在这种状态中,邻里之间偶而损害了对方的利益,另一方也往往碍于感情和面子不予计较。但是这种关系是脆弱的,一旦因生活琐事而“撕破脸皮”,对原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蝇头小利也会“较真”,大有“秋后算账”之势,矛盾会迅速激化。农民之间的许多官司,并不主要冲着利益而来,而是为了“争口气”。法官在处理农村官司时,首先应当了解纠纷的背景,弄清案件的全貌,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操作过程中,主审法官应当找村干部、周围群众调查了解当时相邻双方发生矛盾时起因,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听听他们对纠纷的看法、建议和解决纠纷的办法。通过这种渠道,力求寻找出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的调解解决纠纷的方案来,
2、主审法官必须到现场进行实地勘验,画出平面图,对引发纠纷现场、起因、矛盾的焦点有一个全盘了解,
3、主审法官应通知双方当事人到村委会,请村干部以及有威望的人参加调解,既要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又要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来打动双方当事人,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可能通过调解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