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主动自愿辞职怎么领失业金

最新修订 | 2024-02-27
10w+浏览 4点赞
律师解析
主动离职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不符合领取的条件。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才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根据《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下列人员:
(1)终止劳动合同的;
(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5)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法律依据
《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第四条
失业人员符合《条例》第十四条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下列人员:
(一)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劳动保障案件·推荐文章

南京188****8949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通188****7843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34****9393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436人选择咨询律师
639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主动自愿辞职怎么领失业金
一键咨询
  •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535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3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66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104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84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111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2****841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375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36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64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558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443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51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815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172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41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565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844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44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02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85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247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676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844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08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07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26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620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550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566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24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403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321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631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172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05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75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325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211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5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387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138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68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853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442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81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480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622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507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06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152****1772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盐城181****3044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沭阳156****4124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盗窃罪要不要求主观意识到
[律师回复] 解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若行为人在实施相关行为时未带有主观恶意或意图,便无法被判定为盗窃罪。换言之,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缺乏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因素,那么也就不能成立盗窃罪。
另外,盗窃罪的主观过错主要体现在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的盗窃情况。
其次,对于那些盗窃公共和私人财物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或者采用多次盗窃、入室盗窃、持有武器进行盗窃、或者利用扒窃手段等方式进行盗窃的行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还可能会被处以罚金;如果涉案金额巨大或者涉及到其他严重情节,则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可能会被处以罚金;而对于那些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涉及到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行为,则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并且可能会被处以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后,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在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以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数额特别巨大”。
然而,具体的数额标准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治安状况来制定,并上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748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职务侵占罪立案十年后怎么办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原则,若某些犯罪行为在实施之后并未立即被察觉,那么其追诉时效将会依照下列档次进行分别:
第一档次为五年;
第二档次为十年;
第三档次为十五年;以及第四档次则为二十年。
然而,当经过二十年后,司法机关仍然认为必须对该犯罪行为进行追诉时,必须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请,由后者进行核准。
倘若犯罪行为在实施之后,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已经启动了立案侦查程序,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犯罪嫌疑人选择逃避侦查或审判,那么将不再受制于追诉期限的约束。
此外,如果被害人在追诉期限之内提出控告,并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立案却未能立案的话,同样也不会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追诉期限自犯罪行为发生之日开始计算;对于那些存在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行为,则应自犯罪行为终结之日起开始计算。
另外,如果在追诉期限之内再次犯罪,那么前罪的追诉期限将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八十七条
【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职务侵占罪起诉主体有哪些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人群:
首先,是那些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有限责任公司中担任董事与监事职位的人士,他们作为公司的实际决策者,享有一定程度的权力与影响力,自然成为了职务侵占罪的潜在侵害对象;
其次,是这些公司内部的非董事、监事的经理、部门主管以及普通职员和工人们,无论他们是否拥有明确的权力指派,只要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可能滥用手中的职权或以职务之便获取不当利益,都可能构成此罪;
最后,便是那些跨越公司界限,受聘于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国有企业、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非国家公职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明文规定,任何一家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若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将本应归属单位的财物非法占有,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数额较大)的,将会被判处至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且面临罚金刑罚;如果非法占有的数额庞大(数额巨大)的话,则会面临至少三年以上乃至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样需要承担罚金刑罚;而对于那些非法占有的数额极其巨大的犯罪分子(数额特别巨大),则将面临至少十年以上直至无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同时还需承担罚金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154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挪用资金罪的主观要求有哪些
[律师回复] 解析:
挪用资金罪主要涉及到公司、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员工,这些人如果能够利用其职位上的职权优势,擅自将所在单位的资金据为己有或者借给其他人使用,就有可能构成挪用资金罪。以下是对该罪名进行的详细解析:
第一,犯罪客体要素。挪用资金罪的实质侵害了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对资金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所有权,而被侵犯的具体资产则是上述单位内部的资金;
第二,犯罪客观要素。挪用资金罪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表现在行为人利用自身职务上的便利条件,非法挪用他们所在单位的资金转为了个人使用或借给了他方,且所涉金额较大,已经超出了事先约定的还款期限三个月以上未能偿还;
第三,犯罪主观要素。挪用资金罪的主观心态只能是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必须明确知道自己正在挪用或借贷本单位的资金,而且是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下实施的,但仍然选择这样做;
最后,犯罪主体要素。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挪用资金罪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什么过失明明是故意伤害罪
[律师回复] 解析:
对故意伤害与过失伤害之法律定义及判断标准:
首先,行为人明确认知到其自身的行为必然导致伤害的后果,且抱有期待或希望这种结果得以实现的心理状态,便构成了直接故意伤害罪行;
其次,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伤害后果的情况下,仍然放任这种不良后果的发生,则构成了间接故意伤害罪行。
再者,行为人理应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伤害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虽然已预见到却过于自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伤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形即为过失伤害罪行。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职务侵占罪3万判几年
[律师回复] 解析:
涉及到员工涉嫌犯下职务侵占罪的情况,倘若涉案金额达到了三万元人民币之多,便属于犯罪情节中的“数额较大”范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量刑标准在此区间内,应判处被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然而,如果被告人以其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所任职务为便利条件,擅自将本单位财产非法据为己有,且涉案金额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那么他将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处罚,同时还需承担罚金责任。若涉案金额进一步扩大至“数额巨大”的程度,则被告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需要承担罚金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行贿罪主体怎么认定
[律师回复] 解析: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行贿罪的责任主体并非单一,而是泛指所有符合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并具有相应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为承担行贿罪责的个体。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凡已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满足刑事责任能力要求者皆可被视为行贿罪责的责任人。所谓行贿罪,即是以谋求不正当、非法权益为动机,向国家公职人员输送财务的违法行为。
然而,许多人往往将行贿罪的责任主体误解为仅限于国家公职人员,这主要源于对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混淆。在行贿罪的法律框架下,犯罪主体应为一般公民,而犯罪对象则是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国家公职人员,通常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履行公务职责的人员,亦即我们常说的公务员群体。需要强调的是,行贿罪的行为目的在于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若向国家公职人员输送财物的初衷是出于被迫或受其威胁,那么这种情况并不构成行贿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
【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职务侵占罪是否取保候审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涉嫌犯有职务侵占罪的被告而言,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便可依法申请取保候审。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有权对具有以下任一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取保候审:
首先,该人士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役或合用独立适用的附加刑;
其次,若其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会导致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威胁;
再次,如果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孕妇或正在哺乳期的母亲,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最后,若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已满,但案件仍未审理完毕,此时也需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