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杀人罪案例

最新修订 | 2024-09-13
浏览10w+
赵红星律师
赵红星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638人
专家导读 当事人为甲乙两人,两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矛盾,双方交谈时情绪异常激动最终发生口角,甲掏出砖头用力砸乙的头部一下,乙大量流血倒地,很可能就会由于流血过多死亡,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谁让你不听我的话,死不死我不管,于是悄然离去,乙因未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死亡。
{ArticleTitle}

间接故意杀人是指当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的行为会对威胁他人生命安全,在被害人受到伤害期间可以挽留他人的生命,但是没有做出行动,放任不管,最终导致他人身亡。容易与间接杀人相混淆的概念是过失杀人。当事人主观上放任不管属于间接故意杀人,当事人客观上认为可以避免,不会威胁他人生命安全属于过失杀人。间接故意杀人在态度上是对他人生命蔑视,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行为。下面律图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

间接故意杀人罪案例

以下是间接故意杀人的案例:

1、当事人为甲乙两人,两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矛盾,双方交谈时情绪异常激动最终发生口角,甲掏出砖头用力砸乙的头部一下,乙大量流血倒地,很可能就会由于流血过多死亡,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谁让你不听我的话,死不死我不管,于是悄然离去,乙因未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死亡。甲在被害人乙受到伤害期间可以挽留他人的生命,但是没有做出行动,放任不管,最终导致他人身亡,甲的行为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

2、甲乙为双方当事人,甲乙之间有很深的矛盾,甲计划在晚上在乙家放火杀乙,但是甲已经知道乙与他的母亲住在一起,如果放火烧了乙的住宿,乙的母亲也会导致死亡,但是这时候甲已经不顾一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即使知道乙母也将因此殒命,仍然放做出了放火烧房的行为,最后导致乙的母亲在大火中丧生,这时候甲对乙的母亲就构成间接故意,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乙的母亲身亡,但没有烧死乙的母亲的意愿,然而他却放任了结果的发生,没有阻止。

自信过失杀人:甲乙是当事人有很深的矛盾,甲想在晚上放火烧了乙的住宅而杀乙,甲知道乙的母亲今晚不会在家居住,确信乙的母亲网上不会出现在乙的住处,这时候,甲轻信了当晚乙母不会来乙家住,于是无所顾忌的放火,没想到当晚乙母恰在乙家,乙的母亲在大火中丧生,这时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了。甲也不希望乙的母亲身亡,但是甲是轻信其不会发生,就谈不上放任结果的发生了。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就是律图小编整理的内容。律图有在线律师,如果您有任何的疑惑,欢迎您随时咨询。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5k字,预估阅读时间9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113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间接故意杀人罪案例
一键咨询
  • 170****632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78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23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7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40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05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504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882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33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523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28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3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437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05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6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间接故意杀人罪
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10w+浏览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11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交通肇事罪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别是什么
[律师回复]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故意罪是故意犯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所以,我们仍用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来阐述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即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其唯一判定标准是该罪的犯罪构成。 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罪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本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因此,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时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就成为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罪的一个首要标准。 2、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本罪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放弃应尽的救助义务,置被害人于危难之中而不顾,因而致使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而故意罪则是行为人故意使被害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条件,因而致使其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 综上,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解救而死亡的,不属于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而应当以故意罪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杀人罪的区别和特征
[律师回复]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故意罪是故意犯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所以,我们仍用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来阐述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即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其唯一判定标准是该罪的犯罪构成。 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罪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本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因此,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时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就成为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罪的一个首要标准。 2、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本罪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放弃应尽的救助义务,置被害人于危难之中而不顾,因而致使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而故意罪则是行为人故意使被害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条件,因而致使其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 综上,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解救而死亡的,不属于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而应当以故意罪定罪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什么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有什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交通肇事罪中的间接故意杀人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律师回复] 一、交通肇事罪与故意罪的区别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区别要点在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仅有消极的不救助行为;而故意或伤害罪行为。 1、积极行为,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 2、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为遗弃、隐藏,使被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注意,对这种情形在不能证实具有直接故意的情况下,如果事实上没有发生“死亡或残疾”结果的,不应按照故意罪、故意伤害罪的未遂罪处罚。 二、间接故意与故意罪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致人死亡的结果,并且不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和接受态度上不同,直接故意对结果的预见既包括必然发生也包括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则只能是预见到结果的可能发生。同时,直接故意积极追求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而间接故意则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抱有无所谓的放任态度,不积极追求,但也不加防止,而听之任之。另外,从犯罪形态来看,直接故意存在着未遂,而间接故意却不存在未遂。应当注意,对于教唆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和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应当以直接故意论处。由于行为人不属于法定的犯罪主体、不负刑事责任,他们只是教唆者的工具,因而教唆者构成故意罪,应对后果负完全刑事责任。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11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是什么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如果您目前正面临着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是什么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中整理的一些法律知识来找到答案。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有关心儿子杀死母亲的犯罪事例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有关心儿子杀死母亲的犯罪事例问题解答如下, 据新京报3月4日报道,昨日,一则福州警方发布的悬赏通告在网上热传。通告称,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子有重大作案嫌疑。福州警方证实此通告确由警方发布,犯罪嫌疑人目前仍未抓获。另据多名吴谢宇同学称,吴谢宇高中时学习成绩优异,2012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公开资料显示,大一、大二学年,其在北大均获取了奖学金。吴谢宇初中就读于母亲所在学校,2009年,吴谢宇中考取得了437分,是该校最高分。直至看到新闻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同学感到震惊。儿子杀母,没有人不感到震惊。不管是什么原因和母亲产生矛盾与分歧,作为儿子都不应该失去理智,更不应该践踏道德和法律底线。没有父爱之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且母亲尽到了抚养儿子的责任与义务。当儿子成年之后,本应承担起孝敬母亲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因为上学不能赡养母亲,母亲也不会计较,而且还会继续支持儿子继续上学和深造。单亲母亲所能做的事情和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可能会比双亲家庭的母亲还要做得更加周到细致。因为,单亲母亲唯恐自己的儿子在外面的学习和生活受委屈;因为,单亲母亲更希望儿子尽早成龙成凤,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出息的人。可以说,这不仅是单亲母亲的心愿,而且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共同心愿。所以,可怜母心就成了无法更改的悠久传统。然而,由于父母的过严要求和严苛,有时可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当或错误,也可能会导致儿女们产生逆反心理。但作为父母,往往不会把与儿女们之间的代沟想的过于严重,可能总是觉得不管怎么说,儿女总是儿女,他们翻不了天。由于缺乏危机意识,由于不居安思危,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疏导性思想工作,由于父母的固执己见和唯我独尊的思想比较严重,可能就会导致儿女发生严重的叛逆行为。而且,这种叛逆的严重性是父母所无法预料的。然而,作为年轻人,当他们广泛接触社会之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他们从来也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奢侈消费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他们用别人的生活方式与处事方式去和自己的现实作对比。之后,可能会随波逐流,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之后,可能会向自己的父母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而且,父母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这样。所以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固然是个大染缸,但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做人的原则,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遵纪守法,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坚守做人的,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不失去理智。如果儿女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危机就会随时发生,而且很难让父母预料。但是,就吴谢宇来说,他“过去一年基本不怎么在学校,同学都在找他”,这种情况就非常异常;但是,这一奇特现象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而且,也没有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不能不说,是造成恶果的重要隐患之一。如果高等学府能将学生的异常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可能会避免悲剧发生。起码可以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应该说,这是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以人为本缺陷。然而,事到如今,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吴谢宇的杀母犯罪行为法理不容。如果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之后,理应依法予以严惩。
什么算间接故意杀人罪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什么是间接故意罪
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刑法理论将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有助于实务界认识故意犯罪在主观方面的复杂情况。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由于认识因素尤其是意志因素的不同,影响和决定了行为人主观恶性以及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大于间接故意。根据罪责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对直接故意犯罪的量刑一般应重于间接故意犯罪。因此,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把握:

一,在认识因素上,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认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直接故意的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例如:甲死乙,用枪顶在乙的胸脯上射击,致乙当场死亡。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致乙死亡而仍决意为之,追求乙死亡的结果发生,甲的态度即为直接故意,甲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致乙死亡这一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不存在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他人死亡才属于间接故意的情况。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如果足以认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他人死亡,则可以排除行为人构成间接故意人的可能,行为人只可能构成直接故意。在我国刑法理论上,有人认为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也存在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的情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间接在意志因素上的特点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则对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不可能存在“放任”,即听之任之,危害结果发生不发生均属其意志以内的心态。

二,在意志因素上,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在直接故意中,行为人是希望即积极并追求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甚至顽强地实现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他人死亡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任其事态发展的态度。在放任的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来积极追求或是努力争取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如交通肇事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交通事故发生后,不采取积极抢救而将生命重危的被害人拉到 野外抛弃,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因此,意志因多不同,是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行为人追求一个直接故意的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例如:甲欲毒杀其妻乙,就在妻子盛饭时往妻子碗内投下剧毒药。甲在投毒时还预见到妻子有可能把投有毒药的饭给自己的孩子也被毒死的心理态度。事实上妻子在吃投有毒药的饭时也喂了孩子几口中,结果母子均中毒死亡。此案中,甲明知投毒后其妻必然吃饭而中毒身亡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甲对其妻的死亡结果是直接故意无疑;但甲对其孩子死亡发生的心理态度就不同,他预见到的是孩子中毒死亡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他对孩子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是希望,而是为了达到杀妻的结果而予以有意识的放任,这就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应构成罪的间接故意。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暴力犯罪辩护 > 间接故意杀人罪案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