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提起税收公益诉讼的程序可以吗?
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个人等等。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
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二、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方式是哪些?
(一)确立检察机关对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进行审查的前置程序
1、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而应首先向检察院申请,由检察院把关。检察院在正式收到申请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申请书后,应对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审查,以保证所控违法行为有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排除没有事实根据的申请。以决定是否支持公民个人的起诉。如果符合起诉条件的,检察机关应在15天内向被申请人发出司法建议书,被申请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内作出答复,如不予答复或答复不符合法律要求,检察机关就可以支持公民以原告的身份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司法救济。前置程序对公民来讲,虽然程序麻烦,手续较多,但前置程序优点不可忽视。实行前置程序的目的,一是给被申请方一个缓冲期间,由其主动去纠正违法行为,使问题迅速解决,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成本支出;同时也是对公民公益诉讼进行控制,防止滥讼。
2、检察机关对公民个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申请作出书面裁定后,如果决定不予支持起诉,而申请人还坚持申请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由上一级检察机关复议,上一级检察机关为终局裁决。超过法定期限的,视为申请人放弃申请起诉权。如果出现新情况、新证据,申请人可以再行申请起诉,符合条件的,检察机关应当批准。
3、公民个人获得检察机关支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必须无条件受理。在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需派员出庭,以支持公民个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同时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4、进入诉讼程序后,公民对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非正常撤诉时,需获得检察机关的同意。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防止原被告之间达成某些协议,使原告放弃诉权,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二)确立检察机关在公民个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中扮演支持公民起诉的角色
由于检察机关在我国是司法机关,其在法定范围内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必须受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法院因种种原因不受理公民个人提起的民事公益案件的现象,保证民事公益案件能够进入司法程序,解决案件受理难的问题。检察机关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支持公民个人起诉,不仅可以起到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公益诉讼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对个别公民可能滥诉的行为起到法律监督的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公民在民事公益诉讼活动中行使诉权,公民个人及被告是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检察机关只是起到一个监督、支持起诉的作用,既不享有胜诉的利益,也不应承担败诉的风险。
公益诉讼一般都会被认为只有人民检察院才有资格提起,其实作为个人来说也是可以提出公益诉讼的程序,同时社会团体组织也可以提出公益诉讼的程序。公民个人或者团体组织和被告都是属于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作为检察机关起到监督和支持起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