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期计算的问题,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这段时间必须全数计入刑期中。
监外执行制度,是指对那些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因为他们具有某些不适合被关押在监狱内的特殊原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将他们转交给特定行使权力的机构,于监禁场所之外执行刑罚的一种法律实施方式。
然而,对于被判处死刑以及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且尚未进行减刑的罪犯来说,其皆不可被允许采用监外执行的方式。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了类似情况,应当由执行机构提出详实的书面评估及建议,上报给相应的司法主管部门进行全面的审核与批准。
此外,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其所处时间应当会计入刑期里。
一旦监外执行的特殊原因消失(比如康复出院、哺乳期结束等),若此时刑期尚未届满,那么该名罪犯仍旧需要入狱继续服刑;倘若刑期已经得以满足,那么他就应该立即被释放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一条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二、暂予监外执行属不属于强制措施的种类
监外执行不属于强制措施。监外执行是指犯罪分子在监狱外服刑的行为,是刑罚执行后一种特殊方式,而强制措施在刑诉法的规定中只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不包括监外执行,所以监外执行不属于强制措施。
下列罪犯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一)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未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
(二)暂予监外执行可能社会危险性的罪犯;
(三)自伤自残的罪犯;
(四)罪犯严重,民愤很大的罪犯。
在我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本应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
监外执行是将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从监禁改变为非监禁执行,这样就意味着犯罪人在一定的期间内将离开监狱的看押监管,回到社会上执行刑罚,而监禁与非监禁其实是有本质差异的。
因此,为了防止犯罪人重新危害社会、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对犯罪人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是有一定条件的。
一般来讲,监外执行的前提条件是:正在监狱服刑改造的犯罪人必须确实存在法律所规定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特殊情况,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可以考虑并作出监外执行决定。
当然,实践中也不是任何一名正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都可以申请或者被决定监外执行的,他还必须符合监外执行的刑种条件。
所谓监外执行的刑种条件,是指可以考虑适用监外执行的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种类只能是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
监外执行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监狱或者看守所。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羁押期间算刑期么”,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