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后双方协商私了后会怎样
在通常情况下,尽管交通肇事逃逸得到了当事人之间的调解与和解,但仍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对于那些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逸的行为人,若尚未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实施处以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同时,该部门还可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身禁止其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资格。
此外,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会把对其终身禁驾的决定记录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备案。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时,行为人将面临3年至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倘若因为逃逸而导致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那么行为人将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后受害者死亡怎么处理
肇事逃逸后受害者死亡,如果是因逃逸导致受害者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根据刑法规定,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因素。
在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受害人的死亡是由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所引起的,即如果行为人在肇事发生后没有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以致延误了抢救时机,就会发生死亡的结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在被害人因交通肇事当场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情况下,行为人逃逸,这种情形下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肇事行为,和逃逸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肇事逃逸后双方协商私了后会怎样”,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