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并非总是对行为造成的损害具有特定性的结果犯。
实际上,它们亦可视为行为犯。
所谓间接故意,即是指行为人在意识到潜在的危害后果可能发生之际,所表现出的一种放任心态,即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持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认为即使发生了危害后果也无关紧要。
而过失犯罪则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危害后果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却轻信能够避免其发生。
从主观层面来看,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并不希望危害后果的发生,他们对危害后果的态度与其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截然不同。
正是因为这两种犯罪行为在主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对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量刑时,过失犯罪相较于间接故意犯罪通常会得到更为轻微的处罚。
《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间接故意有行为犯吗
在刑法理论范畴之中,我们通常将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行为犯、危险犯与结果犯三种。
行为犯的核心特征在于,只需要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便可构成犯罪,无需考虑该行为是否实际导致了任何实质性的损害或威胁。
这意味着,无论犯罪结果如何,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特定的犯罪行为,即可被视为犯罪已遂。
然而,对于间接故意的情形,是否也存在行为犯呢?实际上,行为犯中确实存在间接故意的情况。
举例来说,假设某个人为了实现其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等违法行为的目的,在知道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公共安全问题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放任其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间接故意的犯罪类型,比如因突发性因素促成的冲动型犯罪,由于行为人缺乏冷静思考和计划,或者出于情绪激动与冲动等原因,他们并不计后果地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间接故意有行为犯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