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应纳税所得额是对个人在一特定时期(通常为一个公历年度)内,通过多种渠道所获取的总收益,经过减除各类法定扣减与优惠措施之后所剩余的最终收入总额。
其中涉及的收入范畴广泛,涵盖了工资、薪金、生产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及偶然所得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过程中,需先将免税收入、各类可抵扣支出以及依法设立的其他扣除项目予以剔除。
举例来说,对于我国居民个人而言,其综合所得主要由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四大类构成,而应纳税所得额的具体计算方法则是以该纳税人在每个纳税年度中所取得的总收入,减去法定的60,000元起征点,再加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后所余下的余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三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哪些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
对应依法应当交纳个税的情形主要涵盖以下九大类:
1.从工资、薪金中获得的收入;
2.在提供劳务时获取的报酬所得;
3.因写作或其他工作成果而得到的稿酬所得;
4.基于特殊权利或许可,并且根据相关合同收取的使用费所得;
5.指通过自身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营所得;
6.根据借款合同或者债券协议所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
7.在租赁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财产租赁所得;
8.在进行财产转让时所产生的财产转让所得;
9.以及由于偶然情况所发生的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