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同诈骗这一类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它属于公诉范畴,因此个人并没有权利对其提起诉讼,而应采取报警措施,以使此类案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针对诸如诈骗罪行类别的刑事犯罪案件,应由当地公安部门负责开展深入调查工作;
然而,对于受害者而言,他们有权向上一级检察机关与法院报案或提出控告。在处理过程中如发现不属于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事宜,则应遵循有关程序将其移交至相应的主管机关进行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
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二、合同诈骗罪公安部门立案标准如何确定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法律界定如下所述:
首先,该犯罪侵犯的主要法益便是国家为了维护合同交易秩序而制定的严格管理制度;
其次,合同诈骗罪还严重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具体到客观行为上,合同诈骗罪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在签署或执行某项合同时,利用种种虚假信息进行掩饰,从而欺骗另一方当事人并获取其数额较大的财物。
从犯罪主体来看,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团体都可能成为合同诈骗罪的实施者。
至于主观心态,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必须具备明确的直接故意,并且其行为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对于立案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人民币10万元以上,那么就应当予以刑事立案。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合同诈骗罪公诉的流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