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200万以上怎么判刑
若情节严重,有可能面临长达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惩罚,因为涉案金额高达两百万元,已经触及到“数额特别巨大”这一刑事犯罪界限。在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诈骗金额直接决定了其所应受的法律制裁。
具体来说,量刑标准如下:
(1)倘若诈骗金额达到了3千元至1万元之间,则被视为“数额较大”,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严厉惩罚;
(2)如果诈骗金额达到3万元至10万元之间,那么就属于“数额巨大”,将会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同时还需缴纳相应罚金;
(3)而当诈骗金额超过50万元时,便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的严厉惩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诈骗200万可以取保候审吗
若满足如下诸项条件,则可申请进行取保候审:被判处在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的附加刑范围内的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期,而如果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并不会带来重大社会危害者;患有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同样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并不会带来重大社会危害者;以及拘留期限即将届满,但案件尚需进一步审理,有必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者。取保候审的执行工作将由公安机关负责;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行所侵害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诈骗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私人所有的财物,而非其他非法利益,同时,也应当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从客观角度来看,诈骗罪主要表现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其次,欺诈行为导致受害方产生错误认知;
再次,构成诈骗罪还要求受害人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做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得受害人在处分财产后,行为人得以获取财产,从而对受害人的财产权益造成损害。诈骗罪的主体通常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成为本罪的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诈骗罪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倘若诈骗犯获取的赃款数额高达二百万元人民币,那么其情节之恶劣程度必定相当严重,有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若诈骗犯罪涉及的财物数额在三千元人民币至一万元人民币之间,则属于“数额较大”范畴,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严厉处罚;而当诈骗金额达到三万元人民币至十万元人民币时,便可视为“数额巨大”,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相应的罚金刑罚;如果诈骗所得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那么就会被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的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