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到敲诈勒索罪的案件中,若行为人能主动退还非法所得财产,并且视具体案情和退还金额而定,他们有望得到减轻或从轻量刑的机会。特别是,当涉案人敲诈勒索的对象是其亲属,并且得到了其亲属的谅解时,法律通常不会将其视为犯罪行为;但若法院仍判决为犯罪,应对其予以适当的宽大处理。对于那些积极认罪、悔过,并退还赃款、赔偿损失的敲诈勒索行为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可被视为犯罪情节轻微,甚至有可能被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而由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然而,如果敲诈勒索的金额较大,行为人能够真诚地认罪、悔过,退还赃款、赔偿损失,同时还具备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犯罪情节轻微,从而有可能被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但需接受相应的行政处罚:
(1)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3)得到被害人谅解的;
(4)其他情节轻微、危害性不大的。同样,如果敲诈勒索的对象是其亲属,并且得到了其亲属的谅解,那么法律通常不会将其视为犯罪行为;但若法院仍判决为犯罪,应对其予以适当的宽大处理。
此外,如果被害人对敲诈勒索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根据被害人的过错程度及案件的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予以适当的宽大处理;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性不大,则不应视为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敲诈勒索行为若要构成犯罪,须满足下列条件方可考虑适用缓刑:
罪犯需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其犯罪情节较为轻微;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需展现出真诚的悔过态度;
其次,公安机关或检察院认为被告人在改造后不会再次从事任何危害社会治安的活动;
最后,公安机关或检察院需证明,即使对被告实行缓刑也不会给其所在社区带来任何重大负面影响。
对于涉案中的未成年人、孕妇以及75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会更优先考虑给予缓刑的处理方式。
2.缓刑,是指对已被判处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间内附带特定限制地不执行原判决刑罚的刑法制度。
它是一种对刑罚进行暂时性的暂停执行,以保障公民自由权利和维护司法公正为前提的制度。
缓刑的执行方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触犯了刑法,经过法定程序确认已经构成犯罪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对他们进行定罪宣判,但暂不对其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实际执行。
在主观方面,本罪表现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强行索取他人财物的明确目的。
如果行为人不具备这样的目的,或者其索取财物的目的并不违法,例如债权人为了追回长期拖欠未还的债务而使用带有一定威胁性质的言辞,催促债务人尽快还款等情况,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敲诈勒索罪退赃后还会判刑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