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家售假处罚
(1)对于尚未构成犯罪的状况,应该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销售行为,将所有非法推销的产品予以没收,同时还需对其处以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且不超过三倍之内的罚款;如果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也要依法吊销其经营资格证照。
(2)然而,当销售欺诈已经涉及到犯罪时,应判处被告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罚,另外还需对其实施处罚,即处于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且不超过二倍之内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商家售卖假货怎么处理
当消费者遭遇消费品欺诈,即商家向消费者供应假货时,他们有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商家进行至少三倍于商品价款的额外赔偿。若额外赔偿金不足500元人民币,则将该金额补足至500元。然而,法律同时也规定了特殊情况,应对此作出适当调整。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任何欺诈行为都需要双倍赔偿消费者所受之损失,赔偿金额相当于消费者所购商品或服务成本之三倍。此外,如果经营者在商品中混入杂质、假货与次品、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甚至用不符合标准的商品替代正品,那么这些行为除了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之外,还可能被法律机构处以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具体而言,法规可能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行政机构采取相应行动,包括单方面进行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所得处以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如无违法所得,也可罚款50万元以下;情节严重者,可能会被勒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这些规定旨在全方位保障消费者利益,避免消费欺诈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对于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商家,将面临法律的严厉惩处。对于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个案,商家必须立即停止违禁商品的销售活动,依法对其进行收缴,并且还需向受害方支付相当于其售卖不合格产品总价值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三倍之间的罚款。在极端情况下,涉及不法经营活动中的商家甚至会被政府吊销其经营资质。而如果销售欺诈行为已经达到了刑事立案标准,那么涉事商家将会面临两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处罚,同时还需要向受害方支付相当于其售卖不合格产品总价值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二倍之间的罚款。所有这些法律规定和惩罚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