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被执行人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强制执行立案之前实施了财产转移行为,且该行为足以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那么申请人可依法请求法院撤销此项转移行为。另一方面,如果财产转移行为发生于强制执行立案之后,申请人便有权向执行局提出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的诉求。在此过程中,被执行人擅自进行财产转移的行为有可能已触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于国家司法机构所做出的判决和裁决,被执行人具有执行能力却故意不予履行,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的惩罚;若情节特别恶劣,则将受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严厉制裁。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
二、执行中发现涉嫌犯罪怎么处罚
关于执行案件涉及其刑事犯罪的处理方式:当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时,应立即中止执行该案,并将所掌握的全部相关资料移交至公安机关以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处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规定中明确了暂时性的中止执行,但并不代表案件已经彻底终结。相反,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在于,将涉案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及其他相关材料移交给公、检、法等司法机关进行更为深入的审查和评估,以便于最终能够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倘若被执行人在实施侵权行为之后执行之前进行了财产的转移行为,对申请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那么申请方有权要求法院对此予以撤销。然而,如果该转移行为是在执行程序已经启动之后才发生的,那么申请方可以向执行机构提出申诉,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这可能会涉及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指控。对于那些故意拒绝履行生效判决和裁定,且其情节严重程度符合相应标准的被执行人来说,他们将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严厉惩罚;而对于那些情节特别恶劣的被执行人,他们则有可能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的更重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