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因涉及到涉嫌触犯法律罪名,即便获得了对方的谅解书,依然可能面临拘留。
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出于对法律责任的恐惧而选择逃离现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如果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构成要求,则将触犯是交通肇事罪这一罪行。
刑事谅解书,通常情况下是指刑事案件的受害者与嫌疑人家属或者本人,在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通过协商达成和解意愿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书面文件。
这类谅解书往往在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直至审判阶段完成,并且在刑法判决中起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刑罚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后多久报警不算逃逸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如肇事者有逃逸之事实,即可视为行为已构成逃逸,并不能将其与是否已经向警方报案相挂钩。
根据我国目前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如果行为人在引起交通事故之后有逃逸之作为,相关职能部门有权依法对其机动车驾驶资格予以吊销,同时在该事件之后的终身岁月里,也不得再次申请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即使在因交通肇事而逃逸的行为得到了被害方的谅解之后,肇事方仍有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众所周知,当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后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时,如果其行为符合相关犯罪构成要件,那么就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刑事谅解书发挥着重要的和解作用。通过受害者与嫌疑人之间的妥善协商,可以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然而,谅解书需在诉讼以及审判环节提交,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刑罚,但却无法完全豁免刑事责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