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之规定,被处以缓刑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犯罪情节较为轻微;
二是乐于认罪伏法并有真实悔过之心;
三是对所居住社区无重大负面影响;
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之规定,保释候审适用于可能适用管制、拘留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或是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保释候审不会引发社会安全隐患的情形。
由此可见,保释候审与缓刑乃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刑事强制措施及刑罚制度。
保释候审旨在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审判之前不会逃避司法机关的调查、起诉和审判,从而维护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运行。
而缓刑则是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罪犯,在特定条件下免于立即执行刑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因此,即便无法获得保释候审,也未必意味着无法被判处缓刑。
是否能被判处缓刑,还需全面考量犯罪者的具体犯罪行为、情节、悔罪态度以及有无再次犯罪之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若法院认定犯罪者符合缓刑的条件,即便未能成功申请到保释候审,仍可依法作出缓刑判决。
总而言之,未能成功申请保释候审并非直接影响缓刑判决的决定性因素,两者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取保候审办手续放人要几天
在通常情况下,办理取保候审并释放被拘押人员总共需花费约为三个工作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以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寻求变更强制性措施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后的三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缓刑与保释候审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中,缓刑通常适用于那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悔过、对所在社区没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且不再具有再次犯罪倾向的罪犯;而保释候审则主要针对那些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留或者附加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虽然有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是并不会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的被告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未能获得保释候审批准,也并不意味着就无法被判处缓刑,因为在做出缓刑判决时,还需要全面考虑到犯罪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