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具体情况。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
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
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
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
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中止放弃一切犯罪吗
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形进行判断。
在故意犯罪中的未完成形态下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者其行为已经开始走向犯罪道路却又自行终止或放弃了犯罪行动的状态。
这个犯罪中止形态和犯罪中止动作本身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若无此种中止动作,便无法呈现出犯罪中止的形态。
毫无疑问,中止动作乃是导致犯罪中止形态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犯罪中止形态虽然与中止行为有着紧密联系,但仍然存在着差异:
单独来看,中止行为并非犯罪,反之,它被我国刑法视为一种值得推崇的行为;
但是,犯罪中止形态则属于犯罪的状态,理应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换句话说,中止行为之前的举动构成犯罪行为,是无可争议的刑事实体依据,而中止行为本身是得到我国刑法赞许的行为,亦即可以作为免受或是减轻惩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条的明确要求,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行为者意志主导,主动放弃犯罪或是在自动且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行为。
对于那些在犯罪中止阶段未曾带来损失的行为者来说,应该免于刑事处罚;
至于已经造成损失的行为者,则应当适度减轻其处罚力度。
《刑法》第二十四条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看具体情况。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
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
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
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
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