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缓刑结束后应如何处理
对于犯罪分子是否适宜采用缓刑,这需要由设立于各地的人民法院加以裁断。
简而言之,倘若审判机关能下达判决,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的决定即可生效。
在这之后,法院会向犯罪嫌疑人户口所在地或是长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传送判决书与执行通知书。
在缓刑考验期限中,犯罪分子将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管以及所在单位或基层社区的协助和配合。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判前后,疑犯并不会被羁押收监,而是暂时释放至自然社会。
若此前被告人已有工作,则可能恢复其原有的职业岗位;
若是农民,则需返回故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相关的基层组织(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庄等)及所在企业应尽力协助公安机关,悉心管理缓刑犯的日常生活。
如此人性化的安排,旨在通过各个环节更好地对被告人进行全面考察,以期实现改造之目的。
关于拘役的缓刑考验期,其时间范围通常为原先所定之刑期加上1年以下,且最低不得低于两个月。
至于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则须覆盖原定刑期加上5年以下,且最少不少于1年。
在此期间,如被告人既无重新触法之行为,亦严格遵循缓刑监管规定,那么在缓刑考验期满之际,原定刑罚将无需执行为止。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二、缓刑结束后还要监管多久
成功完成缓刑期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为期三年的监管。当缓刑考察期结束时,原先被判决的刑罚便无需再进行执行,这也正是缓刑制度设置的初衷——通过先行宣告犯罪,并暂时留待日后执行未决刑罚的方式,以观后效。缓刑,即是基于刑事法律体系中对触犯刑法、经过严格确认已经构成犯罪且理应受到刑罚惩处的人群采取的一种特殊处理机制。
《刑法》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法院依法裁定犯罪分子是否应适用缓刑,并在判决生效之后,将相关文书送达至公安机关履行职责。在缓刑期间,由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依靠基层单位的协助,确保其能够正常地从事工作或者务农活动。在此过程中,基层组织及企业都需要积极配合,共同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管理与引导。而关于拘役缓刑的考验期限,通常并不超过原刑期再加上1年,最短可为2个月;对于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限至少为1年,最多可以延长至刑期加上5年。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那么其所须承受的刑罚便有可能被免予执行。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