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诉后多长时间开庭
起诉之后一般十几天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庭,从起诉到开庭需要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民事诉讼法对审理期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程序,针对案情相对复杂的。另一种是简易程序,适用案件相对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二、起诉后多长时间开庭
关于诉讼案件在接到法院正式立案受理通知之后的开庭时间早晚,这主要取决于案件的性质以及所适用程序的具体特点。
以最常见的民事案件为例,假如该案适用的是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话,那么在自法院立案受理之日起的大约半年之内,法庭上都会安排一次正式开庭活动以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证言。
事实上,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人民法院对于那些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必须在正式立案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完成审判工作并结案。
若案件存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案情较为复杂或牵涉众多利害关系人等,而且需要申请延长审理期限时,则需经过由本院院长的正式批准,这种情况下,审理期可相应地延长至多六个月。
但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仍然需要进一步延长审理期限,则须再向上级人民法院提交申请,等待其批准之后方可生效。
另一种常见的案件审理程序即为简易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收到正式立案申请后,通常应在三个月内完成开庭并对案件做出判决。
同时依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理应在立案之日起的三个月以内完成审判工作并作出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