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拘留最简单三个流程是怎样的
刑事拘留的具体程序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如发现现有犯罪行为者或具有重大嫌疑的人存在下列任一情况,可先行对其进行拘留:即正处于预备犯罪阶段、实际实施犯罪过程中、或是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立刻被察觉到的;被害人或现场目击者明确指出其为罪犯的;在其身边或住所内发现了确凿的犯罪证据的;犯罪行为发生后试图自杀、逃离现场或在逃亡中的;有销毁、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性的;未透露真实姓名、住址及身份信息的;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团伙作案等重大嫌疑的。
其次,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行动时,必须向被拘留人员展示拘留证,并要求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字、按压指纹。
最后,拘留结束后,应立即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关押,最晚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非因无法通知或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通知可能妨碍侦查工作的特殊情况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之内,通知被拘留人家属。待妨碍侦查的情况消除之后,也应立即告知被拘留人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
【拘留的条件】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刑事拘留程序主要包括:一是立案侦查阶段,警方根据证据立案并对嫌疑人实施拘留;二是告知与讯问,拘留后迅速通知家属,并对嫌疑人进行讯问;三是审查批准,检察机关审查拘留合法性,决定是否继续羁押。此三环节构成刑事拘留的基本流程。
二、刑事拘留是否会留案底
刑事拘留作为一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性措施,其与所谓的"案底"概念具有实质性的区别。
案底即通常所说的犯罪记录,需由依据法律程序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所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拘留并非等同于刑事案件的完结,仅仅代表涉事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暂时采取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而已。
假如涉事人员最终被法院判定为有罪并处以相应的刑罚,那么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之后,便会留下案底。
反之,若涉事人员最终被宣告无罪释放,则不会产生任何案底。
需要强调的是,刑事拘留并非一种惩罚手段,而是为了便于案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防止涉事人员继续对社会造成危害而实施的临时性强制措施。
该措施的执行期限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1至37天之间,期满后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三、刑事拘留后民事官司怎么办
刑事拘留作为刑事事件中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在理论上并不直接影响现已开启或者正在推进当中的民事法律纠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到刑事拘留这一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在刑事拘留期间,民事事件的诉讼程序可以照常进行,并不会受到任何实质性的阻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刑事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有可能对民事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在刑事拘留期间,涉案人员同时也是民事事件的当事人,那么他/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将不会因为刑事拘留而发生改变,仍然可以通过委托代理人的方式来参与民事诉讼。当然,如果由于刑事拘留的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参与诉讼,当事人也有权依法申请延期审理等合法权益。此外,如果刑事事件的事实认定与民事事件存在密切联系,那么民事事件的审理工作很可能会受到刑事事件结论的影响。然而,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法院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判断。总的来说,虽然刑事拘留和民事事件在程序上是相互独立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事实认定等方面可能会存在紧密的关联。
刑事拘留程序主要包括:一是立案侦查阶段,警方根据证据立案并对嫌疑人实施拘留;二是告知与讯问,拘留后迅速通知家属,并对嫌疑人进行讯问;三是审查批准,检察机关审查拘留合法性,决定是否继续羁押。此三环节构成刑事拘留的基本流程。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