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可以私下调解吗
肇事逃逸一般情况下无法通过私人调解环节得以解决。这是因为肇事逃逸属于严重违反公共安全及法律规定的行为,往往面临着严肃追究的法律责任。在众多司法管辖区内,这种行为都将得到严厉打击,即便是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意向以求私下结案,亦无法减轻或解除肇事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为肇事逃逸不仅给受害人带来了身体上的创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公共交通秩序以及法律的权威性与尊严。
然而,在涉及到民事赔偿方面,双方当事人仍然有权利进行协商并寻求调解途径。但是,刑事责任部分则通常需要依照相关法律程序进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肇事逃逸无法通过私人调解解决,因其违反公共安全及法律,须承担法律责任。即便双方达成调解意向,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不可免除,因为这损害了法律权威。不过,民事赔偿部分,当事人可协商解决。
二、肇事逃逸可以分为什么类型
第一类是在明知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情况下,当事人仍然驾驶车辆或者放弃所驾之车,逃离事故现场;
第二类是此类当事人自认为对事件不负有责任,选择驾驶车辆离开事故现场;
第三类是此类当事人存在酒驾或无证驾驶等嫌疑,即便报警之后也不履行现场等待处理的义务,反而在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方才回来;
第四类是此类当事人虽然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进行报警并且无故离院;
第五类是在此种情况中,当事人把伤者送至医院之后,为伤者或其家人留下虚假的姓名、地点以及联络方式之后便离去;
第六类是此类当事人在接受调查过程中的藏匿行为;
第七类是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是却有证据显示他们应该知道此种事情确实已发生;
第八类是当事人和对方经过协调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或者未经过协商就支付的赔偿金额显得明显不足,当事人并未留下真实的个人资料,却被证实有强行离开现场的行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三、肇事逃逸可不可以走保险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交通肇事后选择逃逸,将会导致保险公司拒绝提供相应的赔偿。这是因为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保险合同的明确约定,交通肇事逃逸被视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在保险理赔过程中,若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或者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逸,往往会被视为对保险合同条款的违背以及对诚实守信原则的背离。然而,如果能够证明逃逸并非出于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并且并未对事故责任的判定以及保险理赔所必需的条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仍有可能获得保险赔偿。但是,此类情形实属罕见,并且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撑。总而言之,交通肇事逃逸极有可能导致无法通过保险途径获得赔偿。
肇事逃逸无法通过私人调解解决,因其违反公共安全及法律,须承担法律责任。即便双方达成调解意向,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不可免除,因为这损害了法律权威。不过,民事赔偿部分,当事人可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