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司法程序宣判后,一般的情况下无法申请保释,因为保释本质上属于刑事诉讼阶段的强制性措施之一。
在法庭作出定罪判决之后,嫌犯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完成其刑期的执行,若满足减刑或假释的相关条件,则可按照法定程序申请相应的减刑或假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
【适用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经司法程序宣判后,通常无法申请保释,因保释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定罪判决后,嫌犯须依法服刑。若符合减刑或假释条件,可依法申请。减刑基于罪犯表现,假释则需评估其再犯风险。总之,保释在判决后不再适用,而减刑和假释为可能的后续措施。
二、被判刑了还可以保释出来吗
依据现行相关中国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一旦涉案人员已被判处相应刑期,通常情况下便无法办理保释手续。
然而,为了保证其在判决后得到适当的待遇和安排,可以遵循法律的规定,对于某些具备特定条件的案件,适用假释这一特定期限内的人身自由限制方式;
另外,若案件疑似符合一定条件且案情清晰明了,则可考虑适用非羁押性执行模式,即监外执行。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监外执行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保释,它意为罪犯在狱外,而非囚室内,在家中指定场所接受刑期。
而保释制度亦称作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机制,是指公安部门、检察机构以及法院在未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口头上签发保释令或保证金支付单据,同时发放保证责任书以确保其随时在场,不许逃避侦查、公诉及审判工作的一种被拘束性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被判刑了还会判刑吗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已判定为犯罪的单个行为,其在被依法定罪之后,并不会再次受到惩罚。这一原则,即“一事不再罚”,正是现代法制社会所普遍承认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被告人人权不受侵犯,以及防范司法机构可能出现的滥权现象。然而,即便在服刑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犯罪行为,或者原先的判决存在某些错误,也有可能启动再审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与裁决。总的来说,一旦被判定有罪并开始服刑,通常情况下将不会再次面临刑事处罚,但具体情形仍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案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经司法程序宣判后,通常无法申请保释,因保释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定罪判决后,嫌犯须依法服刑。若符合减刑或假释条件,可依法申请。减刑基于罪犯表现,假释则需评估其再犯风险。总之,保释在判决后不再适用,而减刑和假释为可能的后续措施。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