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故意伤害罪的性质判断和相应的量刑裁定,通常是由司法机构或我们常说的人民法院进行主导。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公安机关担当起案件调查工作的重任,负责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类证据材料。检察院则要对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申请。到了最后阶段,人民法院会依据案件事实、所掌握的证据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被告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以及应当判处何种程度的刑罚进行准确的定性和量刑。法院在做出判决时,会全面权衡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实施手段、造成的严重后果、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法定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以及被告人是否积极主动地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等等诸多因素,以确保判决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判多久
若犯有故意伤害罪嫌疑的人员,致使受害者死亡,那么具体应判处何类刑罚,需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并非每名犯罪嫌疑人所应负担的刑责均相同。
就故意伤害罪而言,其量刑起点的确定应依靠多种因素,如不同的伤害程度对案件影响的大小,相应的量刑起点幅度也将有所调整:
1.若故意伤害导致一位受害者为轻伤,则量刑起点幅度应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之间。
2.若故意伤害导致一位受害者为重伤,则量刑起点幅度应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之间。
3.若犯罪分子使用极为残忍手段导致一位受害者重伤且六级残疾,则量刑起点幅度应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之间。
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法的情节则不在此调整范围之内。
4.若故意伤害导致一位受害者死亡,则量刑起点幅度应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之间。
同样地,需要注意的是,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法的情节仍不在此调整范围之内。
基于量刑起点,还可依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犯罪分子采用的残忍手段等其他可能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适当增加刑罚量并最终确定基准刑。
此外,如果雇佣他人实施伤害行为,则可考虑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作为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故意伤害罪不赔偿是不是以最高判刑为标准
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问题并不仅仅依赖于赔偿金的多寡作为唯一考量依据。在司法实践层面,若被告人能够心怀悔过之心,主动向受害者支付合理的赔偿费,同时又能得到受害者的谅解,那么这一行为往往会被视为酌定从轻处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然而,若被告未能进行赔偿,亦不能一概而论地依照法定最高限额的标准进行定罪量刑。审判机关在裁决时需要全面考虑到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手法与情节的恶劣程度以及给社会所带来的实际损害结果等等多种因素。若是犯罪手段极其残暴、对他人人身财产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且被告人主观恶念深重,即便是没有赔偿行为,也不能因此而减轻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被告人能够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出现,例如自首行为、建树行为等,那么他们也可能不会被判处法定的最顶格刑罚。总之,如何为罪犯量刑,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均衡各方面因素的过程,而最终的裁判结果则需要视具体事例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定。
故意伤害罪的性质判断与量刑,由法院主导。公安负责调查取证,检察院审查后决定是否公诉。法院综合案情、证据、法律,定性量刑。判决时考虑犯罪情节、后果、主观恶性、自首立功、赔偿等因素,确保判决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