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罪的犯罪数额如何划定这个问题,往往是参照犯罪主体所实施犯罪行为所涉及到的具体金额高低作为衡量标准的。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这几个档次的标准定义,往往受制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数额较大”是构成诈骗罪的基本门槛,其具体标准通常为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随着犯罪数额的不断攀升,相应的刑事处罚力度也将随之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诈骗罪为侵害对象且构成犯罪预备者,将依据既遂行为标准来适度降低、减免刑罚。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刑法相关明文规定,若实施了欺诈公众财务,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即所述“较大”),则需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限制人身自由等严厉惩罚,同时还可能被处以罚金;若是数额过于庞大或存在其它严重情节(即所谓“重大”),则将面临三年以上长达十年的有期徒刑审判以及相应的罚金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诈骗罪犯罪金额如何认定
关于诈骗罪犯罪金额的认定问题,通常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实践的严格约束与规范。一般的参考标准是,当诈骗行为使公私财产遭受价值达到3000元至1万元之间、3万元至10万元之间、50万元以上的损失时,应当分别被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数额特别巨大"这样不同等级的罪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犯罪金额的认定并不仅仅局限于被害人所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例如在涉及到多次诈骗行为的事件中,就需要将所有的诈骗金额进行累加计算。此外,对于已经归还给受害人的部分金额,虽然在量刑过程中可能会被作为酌情考虑的因素,但是通常并不能直接从犯罪数额中扣除。再者,如果诈骗的财物属于实物形态的话,那么其价值将会根据市场价格来进行评估。而如果市场价格无法准确确定的话,则会交由相关部门进行鉴定和估值。总的来说,犯罪金额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复杂的因素,并且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裁判规则。
司法实践中,诈骗罪的犯罪数额划定依具体金额而定,分“数额较大”、“巨大”及“特别巨大”三档,标准因地区经济发展而异。通常,“数额较大”为诈骗罪基础门槛,约人民币三千至一万元,数额上升则刑罚加重。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