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情况下,盗窃罪也可依法被判处缓刑。
例如,犯罪情节较为轻微;
罪犯具有悔过自新之表现;
以及对于罪犯所居住社区而言,宣告缓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等。
然而,若罪犯属于累犯或者是犯罪团伙的首脑人物,那么他们将无法获得缓刑的宽大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盗窃罪适用于善意取得吗
首先来看第一种观点,它主张盗窃物不能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其主要的理由包括: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严禁销售和购买盗窃物品,如果运用善意取得原则,将加剧购买赃物现象的泛滥,并且也会刺激盗窃行为频繁发生;另外,针对已被盗的财产,所有权人有权通过合法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规向司法机构追回并恢复原有状态。一旦修改相关规定以适应善意取得原则,将会引发涉及到现行法律实施的矛盾和冲突。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提出,在民法的框架下,应当将盗窃物视为与普通商相同的一类商品,从而赋予其适用善意取得原则的资格。该观点的支持者们主张,善意取得制度被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交易安全性,推动商品市场交易更高效、安全的运行。尽管盗窃物在脱离原来所有人占有时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原主的真实意愿,然而一旦涉足到商品市场的流转环节,面对繁杂的商品交易环境,要求购买者精准识别出每一件商品是否为偷盗而来几乎是不太现实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对那些无辜的善意购买者的权益给予充分的保护,将更加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二条【遗失物的善意取得】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是,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三、盗窃罪适用于善意取得吗
盗窃这类犯罪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要求受让人在取得该项不动产或动产之时为无过失(善意)状态,并且以公平公正的价格进行转让;同时,转让的财产倘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属于应予登记之列的,则必须依法予以登记;反之,若无需登记,则需已实际交付予受让方可生效。然而,在盗窃这一特殊情况下,被盗物品是通过非法途径取得的,盗窃者对此物并无合法处理权益,所以受让人获得此物的过程并非源于正常的交易以及合法的表象标示。即便受让人在主观上表示其行为为善意的,他/她亦不能够构成善意取得。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这些来源不合法的物品无法达到善意取得制度对合法性、公开性和平常交易的严格要求。
在特定情况下,盗窃罪也可依法被判处缓刑。例如,犯罪情节较为轻微;罪犯具有悔过自新之表现;在宣判缓刑后,其继续犯罪之可能性微乎其微;以及对于罪犯所居住社区而言,宣告缓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等。然而,若罪犯属于累犯或者是犯罪团伙的首脑人物,那么他们将无法获得缓刑的宽大处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