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犯案行为性质较为轻微,例如对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初步评估为可控范围内,同时肇事者能够积极作出相应的赔偿,完全符合受害者或者其家属对于赔偿要求,不仅得到了受害者或者家属的谅解书,也在实际行动中展现了足够的诚意和责任感;
其次,肇事者在案件发生后主动投案自首,并在调查过程中详细交代自己的违法事实,这种良好的行为表现无疑是其认罪悔过的具体体现;
最后,肇事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良好,无任何犯罪记录,这就意味着他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极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及其与其他罪的区别有哪些
本犯法立案标准:
首先,本罪名的施行主体一般涉及从事火车、汽车、船只等交通工具运营以及其它非运输行业人员。
其次,本罪名的主观意识层面一定由过失所支配违背部分操作规程。
最后,本罪名的客观行为则是指未能遵守交通设施运行规则,导致事故发生并危害了公众人身健康及财产安全。
本罪名侵害的客体,必须是对整个交通运载以及设施运转的安全性形成威胁与影响。
其他罪名的区分差异如下:
(1)主要针对过失造成人员伤亡罪、工程责任重大事故罪、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罪。
这几个罪名之间的划分需要从事故发挥作用的时间节点着手。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置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刑事法规若干运用法律问题的诠释》的第八条之规定,设立本罪立案标准的时空条件需限定在公共交通运营的约束框架之内,倘若在此类环境之中,涉及机动车驾驶或其它相关设备的不当使用引发人员死亡或财物严重损失,则应根据相应的法规条例实施处罚,违法犯罪类型符合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第135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等各条款规定,依据,须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杀人罪以及过失杀人罪的界定。
这类罪行在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明显不同,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而过失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则显然归属于故意犯罪。
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一旦出现下列情形,即被依法划分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进行惩罚:
首先,有人在引发事故之后,想要抹去自身罪证,对现场进行人为破坏,制造伪证,从而导致受害者失去生命;
其次,驾驶员明知受害者被卡在车下无法脱离,仍然无视其生命安全,选择逃离现场,甚至在未知对方有无生命体征的情况之下,使得受害者殒命或者受到严重伤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交通肇事罪开庭怎么样才能判
对交通肇事罪的宣判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首要的便是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恶果,这其中涵盖了人员伤亡的具体数目,财产受损的规模等实际状况。此外,事故发生的源头也至关重要——其责任方是出于主观的故意还是一时的疏忽,抑或具有诸如逃逸等加剧刑罚的恶劣行为?如果肇事者在遭受强烈谴责后,表现出积极救援伤员、主动投案自首、坦诚交代违法事实,并且能够对受害者及家人作出有效的补偿并获得他们的谅解,那么这些都是可能被视为减轻刑罚的因素。除此之外,法院在判决过程中亦会考量相关证据的充分度和可信度,比如事故现场的勘察记录、目击证人的证言、监控录像等关键证据。总而言之,法院会整合事例的全部事实证据以及各项相关法规法条,一丝不苟地依法进行公正裁决。
若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影响可控,且肇事者积极赔偿获受害者或其家属谅解,展现诚意与责任感;加之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罪行,体现悔罪态度;加之日常品行端正,无前科,再犯风险极低。这些因素综合考量下,有利于从轻处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