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贩卖毒品罪有缓刑的吗
贩卖毒品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确实存在被判处缓刑的可能性,然而整体而言,要成功获得缓刑的机会难度相当大。
通常来讲,若犯罪情节较为轻微、具有明显的悔罪态度和不再犯相同罪行的隐患较低、宣布缓刑并不会对罪犯所在社区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并且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缓刑的相关规定与要求,那么是可以考虑适用缓刑的。
然而,鉴于贩卖毒品罪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性之特质,因此在司法实践操作中,对于缓刑的适用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贩卖毒品罪有被判缓刑可能,但总体很难。一般犯罪情节轻、悔罪明显且再犯风险低、对社区无重大影响并符合刑法缓刑规定,可考虑缓刑。但因其社会危害性大,司法实践中对缓刑适用很谨慎。
二、贩卖毒品罪的行为认定如何
关于贩卖毒品的界定,通常认为它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将毒品进行有偿转移的行为或非法收购毒品并以此作为贩卖目的的行为。
(一)法律主体资格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具备相应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了法定的年满14岁以上不足16岁的未成年人如果涉及到贩卖毒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他们同样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比如被利用、教唆、胁迫参与贩毒活动的14岁至16岁之间的未成年人,一般而言,法律可能会考虑到他们的年龄限制及心智发展程度,给予适当宽大处理,不予深究其刑事责任。
(二)主关(主观)心理状态要件
本罪的主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故意犯罪,而且必须是明白无误地知道所行为的系毒品,而非出于过失而为之。
倘若当下的行为人主观上并不清楚其贩卖的物品是毒品,只是被动地受他人的影响而实施了此等行为,那么这种情况便不属于犯罪行径。
绝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者的意图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当然,这并非说所有毒品贩卖案的犯罪人皆如此,相关法律并未硬性规定贩卖毒品罪必须以营利为首要目的。
(三)客观事实(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国家对毒品的严格管制制度以及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四)客观行为要件
贩卖毒品的行为必须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有偿转移毒品;
第二,以贩卖为最终目的话,还需进行非法的毒品收购工作。
最后,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任何毒品交易都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应该坚决远离毒品,维护健康生活。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
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三、贩卖毒品罪主体是谁
贩卖毒品罪的主体资格为普通公民,即年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有可能成为该罪名的实施者。依据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凡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均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个人主观上明确知晓所贩卖之物为毒品,无论其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因素如何,都有可能触犯贩卖毒品罪。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贩卖毒品罪的主体范围并不仅限于个体自然人,而且包括了团体组织——单位。对于此类构成本罪的单位,将会被判处一定数额的罚金,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将按照自然人犯罪的相关规定进行惩处。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主体,只要实施了贩卖毒品的违法行为,都有可能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贩卖毒品罪有被判缓刑可能,但总体很难。一般犯罪情节轻、悔罪明显且再犯风险低、对社区无重大影响并符合刑法缓刑规定,可考虑缓刑。但因其社会危害性大,司法实践中对缓刑适用很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