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以后判多久
在实践中,取保候审与判处刑罚的期限并无必然联系。
实际上,判处刑罚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个案的具体情况,其中包含了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等等多个复杂因素。
当涉及到犯罪行为较为轻微的情况下,法官有可能做出比较短期的有期徒刑甚至是缓刑判决;
然而,如果犯罪行为的情节较为恶劣,那么被判定的刑期便会相应增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刑事强制措施具有其专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能够预先影响或决定最终的定罪量刑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实践中,取保候审期限与刑罚轻重无直接关联。刑罚的确定主要看案件具体情况,如犯罪性质、情节严重度及社会影响等。轻罪可能判短期徒刑或缓刑,重罪则刑期加重。取保候审是独立的强制措施,不预示最终判决结果。
二、取保候审要多少钱
1、鉴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犯罪嫌疑人家境经济状况及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可能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等多重因素,保证金额度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考量和平衡方能确定。
2、对于经济类犯罪、侵犯财产权类犯罪或其他能够导致财产损失的犯罪行为,可参照涉案金额或直接财产损失金额,按其一到三倍来确立缴纳保证金的额度标准。
3、针对其他类型的刑事犯罪案件,则需依据案件特点的差异性,设定适当的保证金数额标准,一般来说,数值应在2000元至50000元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三、取保候审公安还是检察院
取保候审的决定方权享有者可分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司法部门。在事件的侦查过程中,通常由公安机关行使此项权利;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检察机关获得了决定是否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权力;而在审判环节,法院亦有权作出此类决定。在做出决定时,需要全方位地考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性、事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的刑罚轻重程度以及他们对罪行的承认与悔过态度等多方面因素。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例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县区,如果住址、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有所变更,则需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进行汇报等等。
实践中,取保候审期限与刑罚轻重无直接关联。刑罚的确定主要看案件具体情况,如犯罪性质、情节严重度及社会影响等。轻罪可能判短期徒刑或缓刑,重罪则刑期加重。取保候审是独立的强制措施,不预示最终判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