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非法避税及逃税的企业法人或组织者可能将面临行政处罚与刑事诉讼等法律责任。
就行政责任的层面而言,依照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法规,若纳税人故意篡改、损坏、隐藏甚至私自销毁会计账册、财务记录或在账目上虚增开支、减少收入抑或是在税务部门发出申报要求后拒绝履行,或是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数据,导致未缴纳或欠缴应当上交之税务款的行为被认定为偷税。
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税务机关有权对其追回尚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的税费、滞纳金,并且对尚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的税费给予百分之五十至五倍之间的罚款处罚;
若是情节更为恶劣,涉嫌犯罪的情况下,将依法追究相关自然人或法人的刑事责任。
在刑事责任层面上,若此类违法行为得到证实且情节严重时,便可被判定构成逃税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法人或组织者非法避税、逃税将负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行政上,依《税收征管法》,纳税人有相关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可追税费、滞纳金,罚款;情节恶劣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刑事上,若此类行为被证实且严重,可构成逃税罪。
二、偷税漏税法律规定有什么规定
所谓逃税与漏税,即指行为人通过篡改、伪造、藏匿以及擅自销毁财务账册或会计凭证等方式,以达到在账目上虚增支出或未予以记录或减少收入的效果,或是在税务部门已事先通知其申报义务但却故意拒绝履行的情况下,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甚至是在已经实际缴纳相应税款的基础上,仍虚假上报为未缴纳税款。
在这些情形之下,如果纳税人确未依法足额缴纳应纳之税款,那么便可以认定这无疑属于逃税行为。
具体而言,对于自然人而言,若其逃税金额累计达到较大金额且占据了总应纳税额的10%以上时,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还须承受罚金之责;
反之若其逃税金额累积达到巨大金额且占据了总应纳税额的30%以上时,则会面临着3年至7年之间的有期徒刑并附加罚金的惩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单位成为逃税行动的主体时,不仅将会被判处相应罚款,同时还需追究其直接负责的管理层及其他关系密切的相关责任人,根据各个法律条款进行严格的惩处。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偷税漏税法人董事长怎么判
偷逃税费的具体判罚,必须依照偷逃的税费金额、犯罪情节以及相关法规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和确定。特别是对于法人代表,如果他们积极参与、煽动甚至默许了公司内部的偷逃税费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涉及到逃税罪行。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一旦纳税人逃避缴纳的税款数额较大且占据了应当缴纳的总税费额度的10%以上时,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惩罚,同时还需要承担罚金的支付。而如果数额巨大,且占据应纳税额30%以上,则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和罚金的双重惩处。此外,如果在税务部门依法发出追缴通知后,纳税人能及时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便可免于刑事追责;但若在过去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部门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则不受上述限制。因此,具体的量刑标准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
企业法人或组织者非法避税、逃税将负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行政上,依《税收征管法》,纳税人有相关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可追税费、滞纳金,罚款;情节恶劣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刑事上,若此类行为被证实且严重,可构成逃税罪。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