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诉讼时效2年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关于行政诉讼时效为两年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关于行政违法案件是否设有追诉时效之问题,值得澄清的是,这仅仅适用于刑事案件中的时效理念,而在行政法领域,我们则更多地采用诉讼时效作为相关的时效制度。
具体来说,对于违法行为,若在两年内并未被相关部门察觉到,那么将不再施加任何行政处罚,除非存在特殊情况。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所述的期限,是从违法行为实际发生的那一天开始计算的;如果该违法行为具有持续性或连续性的特征,那么其时效也应从行为结束的那一刻算起。
此外,除了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外,其他所有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都必须遵循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它的适用范围除当场做出行政处罚的案件之外,均适用一般程序。
二、行政诉讼时效5年如何理解
根据实行的行政诉讼时效5年原则,即在该法条中明确指出,被申请人在对特定行政行为申请进行行政诉讼时所能享有的有效期限仅为5年。
如果超过此期限发起诉讼,那么法院将不予以受理。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特别规定,对于涉及“非不动产”相关事项的行政行为,若自行政行为做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出和解申请,人民法院将会拒绝受理并驳回。《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行政诉讼时效过了还能起诉吗
行政诉讼的时效已经过期,原则上讲是无法进行起诉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些特例。普遍来讲,如果超出了法定的起诉期限并且没有合理的解释或理由的话,法院将会做出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请求。但是,若有发生不可抗力或是由于其他非原告自身导致的因素而导致错过了起诉期限,那么这段被耽搁的时间是不会计入到起诉期限中的。当个人、法人亦或是其他类型的组织因为上述规定之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而导致错过了起诉期限时,他们可以在障碍消除之后的十天之内提出延长起诉期限的申请,至于是否批准则需要由人民法院来作出决定。总的来说,行政诉讼时效过期后再提起诉讼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您在法定时效内及时地行使您的诉讼权利。
行政诉讼时效为两年的法律依据在于行政法领域的诉讼时效制度。对于违法行为,若两年内未被察觉,一般不再处罚,除非有特殊情况。时效从行为发生或结束日起算,除当场处罚外,一般程序案件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