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是否还需接受行政处罚?
根据相关现行法律法规所确立之原则,行为人如严重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范,从而引发严重后果,致使他人重伤乃至死亡或导致公共及私人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此类情况下将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倘若在交通运输肇事后实施逃逸行为,或因其行为而导致情节特别恶劣者,则需面临三年以上直至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处罚;更为严重的是,若行为人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将受到更为严酷的惩罚,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罪如何判缓刑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缓刑的适用范围需涵盖两方面内容:
首先,确定所涉犯错误为拘役刑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次,需确认以下四个条件均得到满足:
1)犯罪情节轻微;
2)罪犯能展现出诚挚的忏悔之意;
3)不再具备重新犯罪的风险;
4)宣告缓刑后不会对其所在社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在以上条件均已满足的情况下,便可判定该名罪犯可获得缓刑处置,特别是若罪犯年龄不满十八岁、处于孕期、或年龄已达七十五周岁,则必须依法给予缓刑判决。
故而,对于无期徒刑的罪犯而言,是不允许适用缓刑政策的。《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交通肇事罪从轻怎么判
关于交通肇事罪,符合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予以从轻处罚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首行为,其次是对于被害者积极作出赔偿且成功获得对方谅解的表现,最后就是犯罪人员主动承认所造成的违法行为并且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的态度,这些都可以视作是对悔过表现的具体体现。在法律量刑层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因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致使他人受到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或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惩罚。然而,如果存在上述提到的从轻处罚的情节,例如实行自首,那么犯罪情节较轻微的,可能会被免于刑事处罚;反之,犯罪情节较为严重的,则可能会得到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宽大处理。同样地,如果犯罪分子能够积极赔偿受害方并获得其谅解,法院在量刑过程中也会酌情考虑从轻处罚。但是,具体的判刑范围,需要全面考虑事例的所有犯罪事实、事例性质以及情节轻重,并结合对社会的实际危害程度等因素来最终确定,通常会在法定刑期范围内设定相对较短的刑期加以审判。
交通肇事罪者,若违反交通法规致严重后果,如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将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罚。肇事后逃逸或情节恶劣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则刑罚更重,可达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交通肇事罪者仍需接受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