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行为,可根据情节轻重量刑。对于情节轻微的故意伤害者,给予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或者是管制的处罚;若对受害者造成了重伤,则将面临三年以上,但不超过十年的有期徒刑处罚;对于导致受害者死亡,或者以极其残忍手段造成受害者重伤且严重残疾的罪犯,则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严厉惩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如果有单位负责人、机动车所有者、承包商或者乘客等指使肇事者逃避应有的法律责任,进而导致受害者由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最终不幸身亡的情况,此类行为将被视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处理,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理论,共同犯罪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共同意识达成的故意犯罪行为。
他们的行为目标相同,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并与犯罪结果产生直接的因果联系。
要满足共同犯罪成立的必备条件,首要条件便是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且这些人都需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此外,他们还需要为之提供协助和支持的单位也应该被视为另一种类型的共犯主体。
第二个要素则是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共同的犯罪行为,在客观要求上,各个共犯者都必须实施了实质性的共同犯罪行为。
至于最后一步,那便是他们必须保持共同的犯罪意图,从主观角度出发,构成共同犯罪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众人必须共享犯罪意图,即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结果,并愿意或默许这样的结果发生。
这种“我知道已经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仍然示意或帮助他逃跑”的意图,说明参与者的主观恶意。
当然,对于肇事者来说,他在他人的指示和帮助下选择逃逸,这本身就是一种故意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三、故意伤害罪对方没拘留怎么办
关于故意伤害罪是否需要对嫌疑人员采取拘留措施,这涉及到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决策。首先,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与该事件有关的所有细节信息,例如伤害行为所造成的严重程度、相关证据的充足与否以及犯罪嫌疑人对于自己的罪行所持有的坦诚态度等等。若您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拘留措施是必要且适当的,然而实际并没有实施,那么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公安机关正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以便获取更为全面和有力的证据来支撑他们的拘留决定。您可以尝试联系负责办理此案的司法机构,询问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并请求他们解释为何没有采取拘留措施。倘若您发现司法机构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违法或者不恰当之处,您有权向上一级的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提出申诉或者控告,请求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纠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您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您的观点和诉求。
故意伤害行为,视情节轻重而定刑。轻微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重伤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残忍致重伤、严重残疾者,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刑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正与安全。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