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罪哪个判7年以上
对于因交通肇事而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依照法律规定应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标准,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行为人为躲避法律责任而选择逃离现场,进而导致被害人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而最终死亡的严重后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交通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受到了单位主管领导、机动车所有人、承包商或乘坐同乘者等指使而选择逃逸,使得被害人同样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而不幸死亡,那么这些人员将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是怎么认定的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如果有单位负责人、机动车所有者、承包商或者乘客等指使肇事者逃避应有的法律责任,进而导致受害者由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最终不幸身亡的情况,此类行为将被视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处理,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理论,共同犯罪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共同意识达成的故意犯罪行为。
他们的行为目标相同,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并与犯罪结果产生直接的因果联系。
要满足共同犯罪成立的必备条件,首要条件便是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且这些人都需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此外,他们还需要为之提供协助和支持的单位也应该被视为另一种类型的共犯主体。
第二个要素则是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共同的犯罪行为,在客观要求上,各个共犯者都必须实施了实质性的共同犯罪行为。
至于最后一步,那便是他们必须保持共同的犯罪意图,从主观角度出发,构成共同犯罪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众人必须共享犯罪意图,即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结果,并愿意或默许这样的结果发生。
这种“我知道已经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仍然示意或帮助他逃跑”的意图,说明参与者的主观恶意。
当然,对于肇事者来说,他在他人的指示和帮助下选择逃逸,这本身就是一种故意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三、交通肇事罪付全责如何赔偿
在涉及到交通肇事罪且承担全部责任的赔偿情况中,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第一,人身伤害的赔偿金,此项费用针对受伤者的伤势、病情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医疗费用、护理支出、误工损失等等。其中,医疗费将按照实际产生的金额进行核算;而护理费用则会依据照顾人员的收入水平以及需要护理的时间来进行衡量;至于误工费用,将参照受害人误工的时长及收入情况进行计算。伤残赔偿金则是基于受害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程度或者伤残等级,综合考虑诉诸法院所在地域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从定残之日开始,以二十年为限进行计算。如果导致了受害人的死亡,那么死亡赔偿金也将按照同样的方式,以二十年为期,按照诉诸法院所在地域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涉及到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其他费用。具体的赔偿金额需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证据材料来进行确定。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会判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认定标准为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逃离现场导致被害人无法及时救援而死亡。若受单位领导、车主、承包商或同乘者指使逃逸导致死亡,他们也将受到法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