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取保候审并非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可以免于刑事责任。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在审判过程中被判定为构成犯罪,那么即使他已经取保候审,仍然有可能面临刑事定罪和惩罚。取保候审,本质上讲,是一种司法机关针对特定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不予羁押的处置方式。对于应予逮捕的嫌犯,若其存在严重健康状况,或是身怀六甲,以及正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抑或是罪行相对轻微者,均可适用取保候审的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可以用微信吗
取保候审制度,即在刑事司法程序中,案件主管机关为确保侦查、检控和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那些受刑事追究但尚未遭受逮捕监禁的当事人,根据其本人请求或者依据法律法规保障其合法权益,依法责令当事人提请担保人或者自行缴纳担保金,并且相应地给出保证文书,以期确保其能够听从传唤且能及时到达指定地点配合相关调查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然而,中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全面且确切地规定,在被采取取保候审这一司法举措之后,作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被拘押者,在这段时间内不能使用如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这样的通讯工具。《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取保候审没开庭怎么判缓刑
取保候审系刑事诉讼程序中实施的一项强制性措施,其执行与否与被告是否能获得缓刑在法律层面上并无必然联系。关于缓刑的裁决,其核心要素关键在于此案件的复杂性及相关法律条款的具体规定。通常而言,法院会全面权衡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的认罪态度和悔过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如果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具备真诚的悔罪表现,并且没有再次犯罪的潜在风险,同时宣告缓刑也不会对其所在社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那么法院就有可能做出缓刑判决。
取保候审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免受刑事责任。审判中若确认犯罪,即便取保候审,也可能面临定罪和惩罚。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对特定嫌疑人的非羁押措施,适用于健康状况不佳、怀孕、哺乳期女性或罪行轻微者,确保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