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通常被定义为行为主体在主观意识上存在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意图,且这种意图通过实施相应的行为转化为现实,实际对他人身体产生了影响。有意地挑起肢体冲突,这其中既包含了蓄谋已久的策划,也包含有情绪失控的冲动行为。然而,过失致人轻伤则是指行为主体在应当能够预见到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或过度自信而未能做到,最终导致他人受到轻微程度的伤害。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的主观心态方面,故意伤害是行为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仍然选择去做;而过失致人轻伤则是行为主体本应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由于疏忽或盲目自信而没有做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判定交通事故被告人能否获得缓刑,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缓刑适用原则。
若被告人在事故中未出现逃逸或其他严重情形,且最后被认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满足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是可以被宣告缓刑的,否则则不能:
首先,该人的犯罪行为应当属于情节较为轻微;
其次,他需要具备悔罪表现;
第三,应无再次进行犯罪的威胁;
最後,向社会大众宣告缓刑对其所在社区并无重大负面影响。《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故意伤害罪老年人怎么判
故意伤害罪的刑事判决标准,主要根据受害者所受到的伤害程度以及犯罪行为的恶劣性质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作出决定。针对老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法律在对其定罪量刑时,会酌情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年龄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通常而言,若构成故意伤害罪,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严厉惩罚;若导致他人重伤,则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重罚;而当犯罪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或者采用极其残忍手段致使他人重伤并造成严重残疾后果时,则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严惩。然而,对于老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其年龄较大且身体状况较差等特殊情况,有可能被视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宽大处理,最终的量刑结果仍然需要结合整个事例的事实情况与相关证据进行全面评估与判断。
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轻伤的区别:
故意伤害罪指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包括预谋和冲动行为。过失致人轻伤则是疏忽或过度自信导致轻微伤害,行为主体本应预见并避免。二者区别在于主观心态,故意伤害明知会造成伤害仍去做,而过失致人轻伤则是未能预见或未采取措施避免。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