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案之后,当事人确实可以依法申请取保候审,然而这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实现的,必须满足一系列必要的条件。取保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手段,旨在确保刑事案件得以公正、高效地审理,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正常社交和个人生活的干扰。在实践中,以下几种情形通常会被视为满足取保候审的要求:
首先,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预计将面临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处罚;
其次,若他们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通过实施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造成明显的危害;再者,若犯罪嫌疑人身患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孕妇或正处于哺乳期的母亲,同样也可考虑给予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立案了又撤案了,算什么
立案后撤诉的法律性质探讨
在民事诉讼架构中,撤诉行为通常是指在案件正式立案接受审理并未作出判决宣布前,由原告当事人用书面或是口头的方式向司法机关提出撤回起诉的请求。值得注意的是,撤诉必须是原告当事人自愿且合法的决定,也就是说,申请撤诉的时间必须在法院正式受理案件之后,而在判决宣告之前。若申请撤诉的条件满足,那么司法机关将会依法裁定准予撤诉,从而使该案的审理程序告一段落;反之,若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司法机关也会依法裁定驳回申请,使得案件得以继续审理。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侦查阶段发现犯罪嫌疑人并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时,应当撤销案件。这类情况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犯罪事实并非真实存在、犯罪事实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无任何关联性、属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犯罪行为已经超过法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经过特赦令的免除、没有提起公诉或者撤回公诉的、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等等。当在侦查过程中撤销案件后,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经被逮捕,应当立即予以释放,同时发放释放证明书,并通知原来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三、立案了又撤案了,算什么罪行
在刑事案件立案之后又予以撤销的情形未必表明当事人已经触犯了刑律。此类撤案行为往往具备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刑事调查后发现实际并无犯罪行为发生,亦或是当事人的犯罪情节极为轻微且社会危害程度有限,未达到刑法规定的犯罪标准,抑或证据收集不足等等。从法律角度来看,我们无法仅仅依据立案后又撤销案件这一现象便断言当事人已经构成了罪行。因此,对于立案后又撤销案件的情况,必须根据具体案情进行深入剖析,而非一刀切地将其视为罪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依法不追诉原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立案后,当事人可申请取保候审,但需满足条件。取保候审旨在确保案件公正高效审理,减少干扰。通常,满足以下情形之一可考虑:预计面临管制、拘役或独立附加刑;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取保候审不危害社会;身患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或孕妇、哺乳期妇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