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监护人的父母一般情况下属于孩子法定的第一监护人,其实被监护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具备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些时候,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是不能够随便被监护人所侵犯的,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实际上监护人是完全可以进行变更的。下面律图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变更监护人的条件都包括哪些?
一、变更监护人的条件都包括哪些?
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能由于以下三种原因不能承担监护职责:
一是监护人不具备监护资格。例如,监护人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履行监护人的资格;或者,监护人的经济条件不适合担任监护人;
二是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将可能给被监护人造成损害的或者已给被监护人造成损害的;
三是有关组织依照规定指定监护人,以书面或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二、监护人的职责包括哪些?
《民法典》
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第三十五条 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比如被监护人的父母是属于精神病人,又或者身为孩子的父母,但是却对孩子的成长极其的不负责任,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双亡。满足这些条件的话,可以依法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变更监护人,或者由法院直接指定监护人。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