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法制化的国家,对于各项法制法规的出台都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在一些特殊的案件当中,由于当事人的特殊性,或是嫌疑人的悔改态度,有时法院会视情况判处缓刑。那么按照法律规定被判缓刑后怎么做呢?下文中就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与分析。
按照法律规定被判缓刑后怎么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法院判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现行《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这就是说,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对于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怀孕的妇女;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刑法明确规定必须适用缓刑,这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精神。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被判处缓刑需要坐牢吗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考验期限,应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提出上诉、抗诉的一审判决的法定上诉、抗诉期满的第2天;另一种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确定之日。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羁押期限能折抵刑期,而缓刑考验却不是刑期。
结合上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按照法律规定被判缓刑后怎么做该问题来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来说,被判处以缓刑之后,需要服从法律的规定,遵守相关机构的会客要求。与此同时,在离开居住地时需要向相关机构作出报告。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