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承诺书有效吗

最新修订 | 2024-03-25
1.1w浏览
张恒律师
张恒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07人
律师解析
向社会大众公布的关于不愿缴纳社保的个人承诺,此举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强制性原则,因此这一类自我保证的行为原则上并无法律效应。
对于劳动者而言,社保乃是国家强制要求必须要缴纳的险种之一。
另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雇佣员工的用人机构有义务依法替其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
即便在某些情况下,如员工主动表示拒绝缴纳社保,用人单位也依然无法规避这项正式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社保纠纷案件·推荐文章

盐城180****475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宿迁135****1281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34****7565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659人选择咨询律师
604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承诺书有效吗
一键咨询
  •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54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872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508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303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17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877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4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310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7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731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53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03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71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822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45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036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605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542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844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825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145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281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062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637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816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02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218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438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25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51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52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83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23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24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686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571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6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03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4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040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255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678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017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116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5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6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084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751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82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348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135****4019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常州181****9395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苏州181****1771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员工承诺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是否有效
无效,公积金有强制性,单位不可以不交。《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劳动者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的承诺有效吗
无效。工伤认定并不以用人单位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为前提,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劳动者在被认定为工伤后可以依法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书面承诺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谁更吃亏? 四个判例告诉你
书面承诺放弃缴纳社保,用人单位更吃亏。工伤认定并不以用人单位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为前提,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劳动者在被认定为工伤后可以依法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10w+浏览
劳动纠纷
自愿放弃视为放弃抚养吗
在我们国家许多的离婚诉讼当中,对于子女的抚养问题,可能会有一些相关的争议,所以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对于自愿放弃这种行为属于放弃抚养权吗?根据相关的说法自愿放弃抚养权也就被剥夺了抚养的义务,具体看下面的文章。
10w+浏览
婚姻家庭
放炸弹威胁成立抢劫罪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涉及抢劫罪的法律实践中,所谓的胁迫,乃是通过展示或告知恶害,从而使得他人陷入恐惧之中。
然而,这种恐惧心理的深度必须足以让对方无法反抗。
鉴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胁迫通常是伴随着暴力行为的,而非仅仅是口头的威胁。
例如,如果有人以揭露他人隐私来威胁对方交出财物,那么这并不符合抢劫罪的定义,而是更接近于敲诈勒索罪,因为这种方式很难让对方感到无法反抗。
关于以暴力相胁迫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对方拒绝支付金钱,那么行为人应该立即实施暴力行为。
换句话说,这种胁迫方式彻底剥夺了受害者的意志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胁迫方式要求行为人具备实际的伤害能力和意图,但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必须真的能够实施暴力行为。
只要行为人的威胁内容让受害者相信行为人会采取行动,那么这种情况仍然可以视为以暴力相胁迫,并构成抢劫罪。
举例来说,假设有个人名叫甲,他背着一个装满卫生纸的背包走进银行,然后对工作人员发出威胁:
“我的背包里面装着炸弹,请给我十万元现金,否则我就引爆它!”尽管从客观角度来看,甲根本没有能力实现他所威胁的恶果,但是根据上述分析,这种情况仍然可以被认定为以暴力相胁迫,因此甲的行为构成了抢劫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18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不缴纳停车费算盗窃罪吗
[律师回复] 解析:
1、在理解盗窃罪行为对象方面,其实际上指的是他人确实拥有所有权的财物(此处不仅包含实物上的财产,还涵盖了各种财产性权益)。
从本质上来讲,盗窃罪的行为模式主要在于将原本属于他人实际控制的财货进行非法转让,从而使这些财货变为行为人或第三方的实际掌控。
因此,当行为人完成这番操作之后,即可认为被害者对于该项财物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占有。
更进一步地说,作为盗窃罪行为对象的财物,还必须具备可被转移占有这一特性。
举例来说,若某项财产性权益尽管可以被他人剥夺,但却无法实现转移占有,那么侵犯这类财产性权益的行为便不能归类于盗窃。
在涉及逃避缴纳相关费用的场景中,财产性权益(如债权)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因此并不符合盗窃行为的基本特征。
2、关于“欠债不还”是否符合盗窃特征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谓“欠债不还”,其实质含义是行为人仍然处于负债状态,只是未能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而已。
在此种情况下,债权人仍然对债务人享有合法的债权,行为人亦需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
由于债权人的财产性权益——债权既未被剥夺,也未发生转移,故此种情况同样不符合盗窃行为的基本特征。
将“欠债不还”简单归纳为“将他人基于债权所享有的利益,转移给自己占有的情形”,无疑是对财产性权益概念的过度解读,同时也与客观事实相违背。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能否自愿放弃监护人吗?
只有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放弃,否则不可以随意放弃监护人的责任。只要确定了监护人,监护还没有终止,监护人都应该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被监护人出于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因为不具备全面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容易遭受到来自外界的的侵扰和损害。
10w+浏览
婚姻家庭
帮信罪开庭判缓刑直接释放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倘若法院在做出判决之际,同时宣布对罪犯实施缓刑,那么该罪犯将无需被关押至监狱之中,而是按照缓刑期间所呈现出的具体状况来确定未来是否可能再度面临收押的命运。
反之,若法院未在判案之时宣布对此类罪犯适用缓刑制度,那么他们将会在宣判之后立刻将被告人释放,进而避免关入狱中的可能性。
值得重视的是,若帮信罪给受害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害,我们应当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
具体来说,当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时,他们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享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
若被害人不幸离世或失去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及近亲属亦可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此外,若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在必要的情况下,人民法院还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冻结被告人的财产。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人民检察院均有资格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在采取保全措施时,应遵循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若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人身或财产上的损失,在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并不影响被害人对被告人提出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索。
对于符合刑事附带民事条件的案件,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途径予以解决;
若不满足刑事附带民事条件或者不愿采用此种方式,也可单独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若选择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若民事案件的审理需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作为依据,民事案件的审理将暂时中止,直至刑事案件审结后方能恢复审理。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