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离婚诽谤罪怎么判刑

最新修订 | 2024-05-11
204浏览
卞晓飞律师
卞晓飞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53人
律师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倘若有人故意编造虚假事实,并四处传播扩散,从而对他人的婚姻家庭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最终致使他人配偶之间的感情因这些无端的言论而遭到破坏,以至于不得不选择离婚来结束这段痛苦的婚姻历程,那么这种行为无疑已经构成了诽谤行为。
而且,由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极为严重,甚至可以说已经构成了侵权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名誉权。
若受害者决定以诽谤罪名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尽管未必能够获得刑事处罚,但是接受相应的司法训诫以及承担起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则是必然的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名誉毁谤案件·推荐文章

连云港180****5142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镇江177****6088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沭阳134****6820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598人选择咨询律师
609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离婚诽谤罪怎么判刑
一键咨询
  • 178****440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700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440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227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6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067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63****775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44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005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21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878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03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61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453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87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122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730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65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338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65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51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64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13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8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32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541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333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156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64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242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554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63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78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13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82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57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126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648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763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285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17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70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764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44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14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01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803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355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354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604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沭阳152****337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连云港156****5923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苏州177****4213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怎么认定诽谤罪,诽谤罪判刑?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观上必须是故意。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0w+浏览
损害赔偿
诽谤罪超过多少次违法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的规定,诽谤行为如果累积达到了五千次以上,即可判定为已经构成了诽谤犯罪。
具体来说,在实践中,若某一诽谤信息的实际点击量或浏览量超过了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超过了五百次,那么就可以认为该行为已经触犯了诽谤罪。
此外,如果有人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并且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应该被视为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的实际点击量或浏览量超过了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超过了五百次;
2.导致受害人或其近亲出现精神失常、自残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3.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因为诽谤而受到过行政处罚,但之后再次进行诽谤;
4.其他可能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情况。
同样地,如果有人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并且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应该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产生了严重威胁:
1.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
2.扰乱公共秩序;
3.引发民族、宗教冲突;
4.诽谤多名对象,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5.损害国家形象,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伤害;
6.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
7.其他可能被视为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判刑多少年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0w+浏览
损害赔偿
刑法中如何对诽谤判刑
我们的衣食住行,因为有了法律规则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各自的权益不被侵害,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此应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您现在面临着刑法中如何对诽谤判刑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
10w+浏览
损害赔偿
网络诽谤罪如何判刑
我国刑法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10w+浏览
损害赔偿
给差评算是诽谤罪吗
[律师回复] 解析:
鉴于维护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批判和建议权利的强烈需求以及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的宗旨,消费者针对商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其网络店铺所描述内容之间的一致程度、卖家的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所给予的评分及评论,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且用语较为直白尖锐乃至略显偏颇,然而只要其并非出自恶意攻击商业信誉的意图,那么消费者给予的诸如"差评"之类的反馈并不足以被视作是侮辱或者诽谤行为,并通常不构成侵权。
在这种情况下,商家需要承担的侵权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立即停止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2)清除所有阻碍消费者正常使用产品或服务的障碍;
(3)消除可能存在的任何安全隐患;
(4)归还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而支付的全部款项;
(5)修复已经造成的损害,使之恢复到原有状态;
(6)根据实际损失情况向消费者进行赔偿;
(7)向消费者诚挚地道歉;
(8)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良影响,恢复企业声誉。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快速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当前669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公安机关认定的诽谤罪怎么判
[律师回复] 解析:
侮蔑他人的行为,仅当情节严重时方能构成诽谤罪。
而所谓“情节严重”则主要包括多频次地捏造事实进行侮蔑;
捏造事实对他人的人格尊严及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捏造事实侮蔑他人所引发的恶劣影响;
以及因侮蔑他人导致受害者精神失常甚至导致受害者自杀等情形。
关于诽谤罪的量刑标准,需依据具体案情而定:
1.对于犯有此罪行的罪犯,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若犯有此罪行,仅在被害人提出控诉后,法院方可予以审理,但若该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则不在此限;
3.所谓“告诉才处理”,意即只有在犯有诽谤罪且被害人提出控诉的情况下,法院方予受理,否则不予审理。
诽谤罪的构成要素如下:
1.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均为他人的人格尊严及名誉权。
犯罪所指向的对象为自然人;
2.在犯罪客观方面,行为人须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事实的行为,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必须为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且希望或放任这一后果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存在诽谤行为如何判定诽谤罪?
使用虚假的事实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严重的影响;诽谤行为是故意实施的,针对的是特定的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会构成诽谤罪,这项罪名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子,需要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10w+浏览
损害赔偿
诽谤罪与名誉侵害罪判刑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侵犯名誉权与诽谤罪之间存在以下重要的区分点:
首先是侵犯名誉权所涉及的言论内容可以真实或虚假两者兼而有之;
反之,诽谤罪则必须散布捏造出的虚假事实。
其次,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人的主观状况,并不要求必须有恶意,过失行为同样可以构成侵权;
然而,诽谤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直接故意,即便其善意地进行检举、揭发或者批评,但其中包含了不实成分,亦不能被视为诽谤罪。
此外,还有一些法定的其他区别因素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侵犯名誉权的方式有:
1、侵权人未经权利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公开或者使用他人肖像;
2、侵权人擅自丑化、污损他人的肖像;
3、行为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