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最新修订 | 2024-09-07
浏览10w+
孟理昕律师
孟理昕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29人
专家导读 判断单位和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要看员工是否在单位工作,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跟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后,需要在一个月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未签合同,员工可要求双倍工资。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是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都是合法,在用工之日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是合法的。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劳动关系怎么认定的?

一是与劳动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首要的与单独的标准。原因在于,这种关系的人身隶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劳动关系的根本标志。应当看到,这种关系表现的方式多样,既可以体现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直接与具体的管理,也可以体现为劳动规章制度下的一种间接与抽象的管理。同时,也不宜只将这一关系表述为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与监督。这样表述只能站在劳动者一方面,不能反映用人单位这一方,从而无法全面认定劳动关系。

二是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一个结合性的标准。所谓的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用人单位之所以成为用人单位,就在于它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条件,并因此成为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者,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挥与监督。由于实践中情况的复杂性,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应仅限于基本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就构成劳动关系,劳动者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时,都需要先进行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关系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单位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是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这是认定劳动关系的标准之一。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1k字,预估阅读时间8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78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一键咨询
  • 175****55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232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32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76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343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554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025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72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775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74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06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143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632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3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130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劳动者和单位如何砽定劳动关系?
根据劳动保障部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等等。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关系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作为现代证券法奠基之作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就将投资者保护作为基本宗旨,并构建起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相比之下,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运动萌芽于 20世纪30年代后期,勃兴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消费者权利的概念。而金融消费者概念从理论探讨走向立法实践,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事情。实际上,在传统的分业经营背景下,与证券投资者相提并论的概念是银行存款人和保险投保人;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细分并日益交叉,存款人和投保人这样的称谓已不足以全面涵盖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客户,这才给了金融消费者概念以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投资者一词由于其固有的概括性和包容性,仍能较好地适用于整个资本市场,从而形成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概念并存的局面。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和《多弗法》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中同样可以看出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体制的深刻影响。  《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没有对投资者进行界定,但从其对“投资”的描述和列举中,可以大致确定投资者的基本概念和范围。该法第22条规定,投资包括任何资产、权利或利益。《受监管活动指令》进一步规定,投资包括存款、电子货币、保险合同下的权利、股份、创设或者承认债务的工具、政府和公共证券、代表特定证券的凭证、集合投资计划单位、个人年金计划下的权利、期权、期货、差价合约、受监管抵押贷款合同下的权利等。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投资已然超出证券领域,基本上成为金融产品的同义词。相应地,投资者这一概念也就超出了传统的证券投资者或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范围,而扩展成为金融投资者,亦即各类金融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的统称。这也能够解释第22条为何将金融活动(受监管活动)定义为与投资有关的活动。可以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是用大一统的投资者概念与同样是大一统的金融消费者概念在行业覆盖范围上实现对接。但在主体资质方面,由于英国金融服务局规定消费者必须是自然人且具有非营业性,因此机构投资者和以投资为业的专业、职业投资者就被排除在金融消费者范围之外。这样,金融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投资者的下位概念,或者说构成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交集。而在这种一体化关系的背后,是经过跨行业整合的监管机构、统一的监管规则以及单一的金融服务赔偿计划。尽管如此,《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仍然强调,金融行为监管局在确定何种程度的消费者保护为适当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投资或交易所包含的程度不等的风险,以及不同消费者所拥有的程度不等的经验和知识。大一统的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概念,并不妨碍监管者基于可能的行业差别、产品差别和个体差别,对消费者、投资者做进一步细分,提供不同力度的保护。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快速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当前378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劳动者与单位如何确定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可以按照劳动者与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进行确定,但是如果是双方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是劳动合同已到期但未续签的,此时可以依据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记录、单位发放的工资以及工作证等证明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10w+浏览
劳动纠纷
消费者权利与消费者权益的关系有哪些
[律师回复] 一、消费者权利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 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第十二条 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第十三条 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第十四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二、消费者协会的职能是什么 (一)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二)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三)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四)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五)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 (六)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讼; (七)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价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78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单位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在哪认定?
劳动关系的确认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只能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是法院来确认。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0w+浏览
劳动纠纷
ipo要引入机构投资者吗
[律师回复] 解答如下, 不一定,但引入机构投资者是有它的好处的:
1、增强治理结构的完善我们国家一般的公司是家族企业,要么是真的家族,要么是几个兄弟、朋友合伙的家族,这种公司一般家族的人员一股独大,在公司说了算数,公司很难形成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当然,自己的公司不需要这种监督,但如果要上市,中小股东进入之前,必须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证明拥有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股东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途径,看到的公司就是一个内外部、大中小股东均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公司。
2、充实资金上市需要资金,一般公司上市前,都要事先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规划,而规划至少包括取得募投项目用地、开发募投项目技术资金、前期谈判成本之类的资金;另外,上市过程中,一般公司都需要进行补税,以反映自己的真实利润,不能再像之前的样子,为了避税,少反映利润;再另外,包括中介机构聘用、稳定股权等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这些投入都是上市之前,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市成功的时候投入的,有些金额比较巨大,因此,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对平稳度过上市前期是有帮助的。甚至有些企业打着上市的幌子,为的就是这笔战投资金,拿了钱,不去上市……
3、上市人脉一般企业只会经营,对上市的人脉、流程、各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不懂的,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帮公司解决这些问题。企业获得专业人员的人脉,就需要引进其成为股东,这是获取人脉资源的最低成本途径。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获得某些资源将股份免费、无偿送给一些关键人员的情况在以前也不罕见,现在的反PE就是在消除这种途径,但对于企业来说,有些时候,这种成本却是必要的。
快速解决“公司经营”问题
当前378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消费者欺诈罪怎么构成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欺诈消费者行为构成要件,要考虑以下三个条件:
(一)从主观方面看,欺诈者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即欺诈者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被欺诈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与其进行民事行为,欺诈人主观上有欺诈的恶意。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意图看,它侧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侧重对经营者的侵权行为的制裁,因而在故意这一要件的认定上,应当采取推定故意的原则,即由经营者承担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如果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即推定其有欺诈的故意,应承担欺诈消费者的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即采取此种办法。该办法规定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该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的法律责任。
(二)从客观方面的方法看,欺诈者采用的是欺骗的方法。欺骗的方法有两种:
(1)虚构事实,即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告知虚假情况;
(2)隐瞒真相,即掩盖和歪曲客观存在的事实。笔者认为,作为经营者,应当负有向消费者如实陈述有关商品真实信息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定义务,经营者必须履行此义务。
(三)从客观方面的后果看,欺诈行为造成了对方当事人相信谎言,陷于错误判断,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事实,即与欺诈人进行了民事交易行为。简言之,即消费者上当受骗,经营者欺诈的目的得以实现。欺诈的结果,即欺诈行为的损害后果。民法中的欺诈理论,以补救受害人所受损害为目的,因而在民法理论上,欺诈是一种双方的行为,必须以受欺诈方发生欺诈的损害结果为构成要件,否则,就不需要追究欺诈人的行为的民事责任。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是以惩罚欺诈违法行为为目的,故以民法理论解释该条的欺诈行为,不利于对欺诈行为的惩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无论其是否实际造成消费者的损失,都是一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据此,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欺诈行为产生的欺诈结果,仅为消费者因错误判断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错误意思表示作出以后,是否给消费者产生损害后果,不应作为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劳动者和单位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是需要遵守法定的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的,比如在法定的期限内通知。在实践中,劳动者是可以主动解除劳动关系的,当然,前提是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责任。
10w+浏览
劳动纠纷
请问监护人关系填父子,或者母子关系吗?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第一监护人是父亲还是母亲父母都是。法律上监护人并没有区分为
第一监护人、
第二监护人,作为父母均是监护人,没有第
一、第二之分。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按照以下原则来确定:
一、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三、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讼的,由人民裁决。
四、没有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法定监护人的义务监护人员负有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主要应承担如下义务和责任:
1、必须按时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人学
2、必须保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让他们中途停学
3、应按规定,交纳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杂费生活确实困难,无力支付杂费的家庭可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减免。
4、必须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根据《义务教育法》
第十五条规定,对于那些未经批准,拒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人学,以及让正在小学、初中就学的子女或被监护人中断学业的家长,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分别情况,给予批评教育,罚款或其他行政处分,开采取有效措施,责令他们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人学。离婚有哪些赔偿根据我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离婚可以要求的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物质损害赔偿是指因上述四种情况导致离婚,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害。
1、重婚的,一方婚外性行为感染性病致使他方身体受到伤害,由此产生的医药费。为获得他方配偶不忠行为的证据而支出的费用等等。
2、家庭暴力情形下,物质损害包括由于身体、精神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等。
3、遗弃情形,物质损害主要包括扶养费、家庭生活费当中应由对方支付的部分。物质损害除上述所列各项之外,在判决离婚中,律师费、诉讼费属于物质损害的一部分。
二、精神损害是指因上述四种情况导致离婚,给受害方造成的精神上的损害。精神上痛苦是极其主观的感受,别人无从得知,从而精神损害不可能精确计算,只能委之于法官凭借司法经验,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情节、常理、医学鉴定等因素予以判断。
兼职顾问劳动关系是否构成合法关系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不定时的技术或信息咨询服务,即顾问式服务
第二类为劳动者定时向用人单位提供非全日制劳动
第三类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全日制的劳动,即劳动者因为特殊情形的出现,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但是不再提供劳动,因此,有时间和精力为第三方用人单位提供全日制的劳动。 从劳动关系的特性来说,劳动关系的建立基础是用人单位通过购买劳动力,通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
第一类情形中顾问式的服务,建立的基础是服务而不是直接劳动力,在服务过程中劳动者存在自主性,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这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对于第二类情形,包括三种情况:每天不超过4小时的非全日制用工每天超过4小时不超过8小时的非正常全日制用工每周周末或固定的时间两天左右的全日制用工。这类人员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特殊的劳动关系,特殊点就在于工作时间,但是,无论怎么特殊其本质仍然属于劳动关系。对于第三类,劳动者尽管与原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但是,却因特殊情形的出现,而为第三方用人单位提供全日制的劳动,与第三方当然建立劳动关系。 第二类与第三类中的劳动者与第二家用人单位都能从事实上形成劳动关系,但在实践中能否被认定为劳动关系还存在争议,即劳动关系是否具有唯一性。若劳动关系具有唯一性,那么尽管从劳动关系的特性来说,可以形成劳动关系,也会因劳动关系的唯一性而不予认定。对此,《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是否具有唯一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39条第4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该条系对劳动者外出关系的法律明确定性,劳动者可以外出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只要原单位不禁止或对原单位的工作没有造成影响即可。即劳动关系不再具有唯一性。 此外,《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也可以明确看出,允许多重劳动关系存在。该法第69条规定:“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即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订立多份劳动合同,而基于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建立与否的关键凭证,也可以看出劳动者可以建立多重劳动关系。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78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何时成立
结合《劳动合同法》中的条文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一般是从用工的当天开始就会成立。即使可能出现在用工之前双方就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情况,但劳动关系的成立时间也是会认定为从用工之日开始。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交强险跟第三者有关系吗
[律师回复] .100万等,甚至更多,许多驾驶员在投保交强险之后..,没有影响,只是赔付的时候要二个保险公司给予赔付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汽车交强险是强制投保的交通责任三者险,遵规守纪,胜过一切的“保险”,自己的意识行为、个人素养,您可以在一个保险公司购买(如在购买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也可以在不同公司购买,目前现实情况下,购买了交强险就行,起码有一定保障。至于另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6。 2、汽车操纵驾驶.。所以、20万,保额越高。 4、交强险责任限额,目前为12.2万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万元和车辆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具体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万元;商业险按照责任比例赔偿,无责不赔。 3、交强险保费固定;商业险保费保险公司自己定,没有固定的;是必须要购买的,您肯定会平平安安无事故的,呵呵。当然,我这只是假设、汽车交通事故出险后,执法管理部门对第三者责任险没有要求,在12,再投保一份或多份如保障在10万以上或更多的的商业险觉得更保险,费用不高但在心理上加大了安全的保障。 5、汽车上路行驶。交强险赔付限额固定;商业险赔付额度由各保险分别有标准,如10万,商业险是自愿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不管如何,不管在哪个公司购买,交通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学法守法,交强险无论有责无责都要赔偿,平安出行。.2万元责任限额下,实行分项限额赔付、.。可以多投,份额越大..等方面决定着自己的最大的“保障”和“保险”。祝您用车愉快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378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交强险与第三者有关系吗?
[律师回复] .100万等,甚至更多,许多驾驶员在投保交强险之后..,没有影响,只是赔付的时候要二个保险公司给予赔付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汽车交强险是强制投保的交通责任三者险,遵规守纪,胜过一切的“保险”,自己的意识行为、个人素养,您可以在一个保险公司购买(如在购买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也可以在不同公司购买,目前现实情况下,购买了交强险就行,起码有一定保障。至于另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6。 2、汽车操纵驾驶.。所以、20万,保额越高。 4、交强险责任限额,目前为12.2万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万元和车辆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具体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万元;商业险按照责任比例赔偿,无责不赔。 3、交强险保费固定;商业险保费保险公司自己定,没有固定的;是必须要购买的,您肯定会平平安安无事故的,呵呵。当然,我这只是假设、汽车交通事故出险后,执法管理部门对第三者责任险没有要求,在12,再投保一份或多份如保障在10万以上或更多的的商业险觉得更保险,费用不高但在心理上加大了安全的保障。 5、汽车上路行驶。交强险赔付限额固定;商业险赔付额度由各保险分别有标准,如10万,商业险是自愿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不管如何,不管在哪个公司购买,交通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学法守法,交强险无论有责无责都要赔偿,平安出行。.2万元责任限额下,实行分项限额赔付、.。可以多投,份额越大..等方面决定着自己的最大的“保障”和“保险”。祝您用车愉快
被索贿者是否构成行贿罪?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行贿行为是指或者公务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不正当利益”,既包括非法利益,如行为人偷税而给予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以财物,人员为物品进出口而给予海关人员以财物等也包括违背政策、规章、制度而得到的利益,如不具备升学、提干、就业、入伍条件的人,得以升学、提干、就业、入伍。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含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
被索贿,是指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动向你索要或勒索并收受财物。索要,是指行为人在进行职务活动时,向当事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要求贿赂,但未使用要挟胁迫的方法勒索,指使用要挟胁迫的方法,明示或者暗示如不送财物其事就不好办或者会有严重后果,迫使对方不得已给自己送财物。
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司法实践中,行贿罪与罪并存,也有不少如第一个案例中只成立罪而没有行贿罪的情况。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构成行贿罪,但勒索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罪。被勒索人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则被勒索一方不构成行贿罪,就会出现只有罪而没有行贿罪的情况。

一、被勒索一方没有侵犯行贿罪的客体--职务的不可收买性。行为人并不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主动地收买国家公职的公正性与廉洁性,也并不是在进行一场权与利的肮脏交易

二、被勒索一方在客观方面不具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他所获得的利益是法律允许的

三、被勒索一方不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意图。所以,如果被勒索财物一方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就不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那么被索贿是否构成行贿罪,当然也就不成立行贿罪,故刑法第389条第3款对此作了特别规定。
综上所述,被索贿不构成行贿罪,公民不必面临“被强迫犯罪”的风险,法律如此规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