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环境保护罚没款怎么规定的?

最新修订 | 2024-09-12
浏览10w+
律图法律咨询
信得过的好律师
咨询我
专家导读 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可以处200~500元的罚没款,供水单位提供不合格的饮用水会被处2万到20万元的罚没款,这些罚没款都是由环保局收取的,当事人确有困难无法按时交纳的,可以向行政机构申请延期缴纳或者分期缴纳。
破坏环境保护罚没款怎么规定的?

一、破坏环境保护罚没款怎么规定的?

1、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可罚200元至500元;

2、市区夜间施工产生噪声处1万元以下罚款;

3、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处罚标准细化,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

当事人确有困难,环保处罚的罚款交不起的,当事人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延期或者分期缴纳。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92条规定,饮用水供水单位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污染环境有哪些损害结果?

1、财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物的减少或毁损。

2、人身损害,是指与人的人格、身份密切联系的合法权益所受的损害。环境污染所造所的人身损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民的健康权利和生命权受到侵害而造成的身体伤害或死亡。另一方面则是精神损害,指公民的精神、心理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恐惧、悲伤、怨愤、绝望、羞辱等精神痛苦。

3、环境损害。环境损害表现为两个方面:生活环境的损害和生态环境损害。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环境质量限度内,才能正常、舒适地生活。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则意味着生活环境受到损害,人们难以安适地生活。阳光、水、森林等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组成各种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的罚没款是由环保局收取的,环境污染的损害后果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环境损害,财产损害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了他人财产的损失;而人身损害是指损害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环境损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活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是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3k字,预估阅读时间8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593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破坏环境保护罚没款怎么规定的?
一键咨询
  • 134****81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67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746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30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060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423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01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2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41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024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23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720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260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45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23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法院。主要就是根据我们国家法律当中的规定啊,不管是破坏环境类型的犯罪行为,还是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都是需要最终由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才能够进行处理的,所以如果有辩护词的话,也应当是交给人民法院来参考。
10w+浏览
环境保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有什么罪名
盗伐林木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都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的罪名,这些罪名属于刑事犯罪,需要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法律保护,不能随意破坏。
10w+浏览
环境保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59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刑法对破坏生态环境怎么处罚?
《刑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是需要根据行为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来具体确定处罚的标准的。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一旦构成刑事犯罪的,此时就是需要根据相关的刑事法律法规来处理的,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10w+浏览
环境保护
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如何申请保释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如何申请保释
这一问题,解答如下:
取保候审也称保释,对于符合申请取保候审条件的,首先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然后,经办案机关审查后,同意取保候审的,申请人需向办案机关提供相应的担保:一种是提出保证人担保。也就是说,被取保候审人要提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人作为自己的保证人,该保证人要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担保被保证人能够做到随传随到。另一种是提供保证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的,交纳一定数额的现金作担保。如果违反有关规定,保证金就会被没收,并且会根据不同的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59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破坏环境的行政处罚手段是什么?
破坏环境的行政处罚手段是行政罚款,行政警告,还有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的载物等等。除此之外,如果法律或者是行政法律规范当中明确的规定,有一些具体的行政处罚的措施也是可以适用的。
10w+浏览
环境保护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快速解决“”问题
当前659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如何惩罚破坏环境的人?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第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第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第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第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破坏环境的人怎样惩罚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第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第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第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第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59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破坏环境罪最高判几年?
构成破坏环境罪之后,最后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项罪名一共有两种量刑标准,一种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种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采用哪个刑罚,是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10w+浏览
环境保护
国家现在对环境资源保护比较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请问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包括哪些罪名?
[律师回复]
一、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罪。
二、越境转移固体废弃物的犯罪,包括:
1、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固体废物罪;
2、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3、公民个人或者单位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包括:
1、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频危野生动物罪;
2、非法狩猎罪。
五、毁坏耕地罪。
六、破坏矿产资源罪,包括:
1、擅自采矿罪;
2、破坏性采矿罪。
七、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八、破坏林木罪,包括:
1、盗伐林木罪;
2、滥伐林木罪;
3、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4、公民个人或单位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罪。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水产资源的管理制度。水产资源,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是国家的一项宝贵财富。为了加强对水产资源的保护,国家通过立法对水产资源繁殖、养殖和捕捞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在内水、近海从事捕捞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捕捞许可证关于作业类型、场所、时限和渔具数量的规定进行作业。不得在禁渔区和禁渔期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国家对水产资源的管理制度,危害水产资源的存留和发展。因此,必须依法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的犯罪予以惩罚。
以上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包括哪些罪名?问题解答。
快速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659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环境保护 > 环境污染罪 > 破坏环境保护罚没款怎么规定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