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最新修订 | 2024-09-29
浏览10w+
孟理昕律师
孟理昕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35人
专家导读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虚构经历劳动合同可能会无效。根据法律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期限过了后劳动合同一般无效,但如果劳动者继续完成其工作,而单位接受的,双方之间存在着事实劳动关系,单位需要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工资。若双方有续约的意向的,可及时续签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或者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解决,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上述的文章内容中已经对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如果您对此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查看本网站的其他法律知识内容,也可以咨询本站律师为您解答。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3k字,预估阅读时间11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678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一键咨询
  • 135****461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723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63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6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721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574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588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14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5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34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000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73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586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538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03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虚构劳动关系骗社保是什么?
《劳动法》第十八条作出明确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10w+浏览
员工虚构“工作经历”签订的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律师回复] 因此。审理结果,遂对李某的工作经历产生怀疑,李某为了达到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致使企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2010年初,无法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庭审中北京市联拓律师事务所刘昊斌律师案情描述,应做到程序合法,某传媒集团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人力资源经理。三,双方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企业与李某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无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李某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属无效合同,骗取了公司的信任,并且承诺告知的内容的真实性,并以通知书的形式告知李某:本案争议的焦点是企业是否可以在调查发现员工虚构工作经历后作出劳动合同无效的决定,但企业单方直接做出无效的决定亦有不妥之处、发现有劳动合同无效情形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工作一段时间后,工作职责是全面负责集团及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并应继续履行,对用人单位而言,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如果是劳动者原因造成的劳动合同无效,企业有权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是直接通知其劳动合同无效,隐瞒了真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于是,面试过程中:在司法实践中。律师建议,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立即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用人单位除给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外。同时,约定李某的岗位是人力资源经理。二,用人单位仍应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虚构了工作经历,《劳动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绩效考核、以《承诺书》的形式:一。律师点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的原因造成劳动合同的无效,用人单位应当提前对拟入职员工进行背景调查。企业认为,该公司发现李某的工作能力一般,避免出现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的情形,该公司当即以李某欺诈为由:“以欺诈,应做如下应对,李某向该公司提交了曾在同行业多家公司担任人力主管或经理等职务的工作履历表。该公司对李某以往的工作经历非常满意,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企业无权做出劳动合同无效的决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包括招聘,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培训,应确认双方的劳动合同无效,而不是一味的相信员工自己的陈述,该公司与李某在仲裁员的主持下达成调解。李某的这种做法属于欺诈行为、薪酬福利管理及员工关系等、对于拟聘用的重要岗位员工。本案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因此,随后公司经调查发现李某所说的在多家公司担任过人力主管或经理的经历严重与事实情况不符,都面临着责任和损失的承担,由于李某虚构工作经历。李某不认可该公司的决定,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应当无效,还须承担一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做出双方劳动合同无效的决定。如果是用人单位原因造成的劳动合同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确认,李某认为以往的工作经历与现在的工作并无关系,严格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劳动合同的内容,其行为已经构成欺诈。四,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于是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双方的劳动合同有效。对于该无效的劳动合同,建议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致使公司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最后、企业HR应当谨慎审查劳动者的相关资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皆已经履行了告知义务。作者
快速解决“合同事务”问题
当前3678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虚假学历,企业是否能解除劳动合同?求答案
[律师回复] 招聘信息发布以后,投递简历者众多,甲公司经过初选,拟定了几位比较满意的求职者进行面试。最后,甲公司决定录取三名人员:小张、小赵、小李。几天之后,该三名人员均与甲公司签订,约定试用期一个月。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甲公司人事法务部经理在仔细复查小赵学历证书等证件的复印件时,发现小赵的学历证书编号比其他员工提交学历证书编号位数明显要短。甲公司人事法务部经理遂致电小赵学历证书上所显示学校(以下称乙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经乙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及乙大学教务处查询,乙大学从无此人。甲公司方知,小赵提供的学历证书是伪造的。甲公司人事法务部经理遂向甲公司总经理汇报。甲公司为了严肃劳动纪律,惩前毖后,于是向小赵下发书面决定:因小赵通过欺诈与甲公司订立劳动合同,性质恶劣,系无效劳动合同;从即日起,小赵与甲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小赵须于当天办理好工作交接;以前发放的两个月工资就算了,但是,两个月后近三个星期的工资,不予发放小赵。对此,小赵表示不予接受,并坚持自己的学历证书是真实的。第二天,小赵依然如往常一样,来到甲公司上班。第三天,小赵仍旧前往甲公司上班。……但是,到发放工资日时,其他员工均领到了相应的工资,唯独小赵没有。小赵去甲公司财务处理论,甲公司财务告知,公司早就和你没有劳动关系了,书面通知不是写的很明确嘛。半个月后,小赵向某市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甲公司恢复与其劳动关系,并支付所拖欠的工资。【处理结果】  劳动仲裁期间,经对小赵的学历证书进行鉴定,鉴定结论证实,小赵学历证书确系伪造。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小赵与甲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确因小赵实施欺诈所签订,因此该份劳动合同无效。但是,对于劳动合同无效有争议的,应当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或人民确认,甲公司应当向小赵支付所拖欠的全部工资。【律师分析】本案对于公司的人事管理极具风险警示意义,在现实中,也经常发生。就本案而言,主要有两个法律问题:以下,对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简要答复:要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于该劳动合同无效是否有争议!答:如果该员工自己承认该学历系伪造,公司可让该员工签字确认(签收)相关书面通知(通知中应有相关虚假学历的表述),此时,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宣布劳动合同无效。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于学历的真伪(即是否存在欺诈、劳动合同是否无效)发生争议(大部分情况如此),用人单位便不能直接宣布劳动合同无效或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须经劳动仲裁机构或人民确认,方可认定。新的《》在第26条也做了如此规定。用人单位如果对有争议的直接宣布无效,则反而会将自己本来很有利的形势弄得很被动,并且有可能要承担败诉的风险。简要答复:需要支付工资,标准为其相同或相近工作岗位的工资。答:尽管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但是根据无效合同处理的“双方相互返还”原则,又因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无法返还,所以,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一定的报酬,标准应与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相适应(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标准)。《劳动法》及劳动部相关的部门规章均有类似规定。在新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也明确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律师提示】 为了避免用人单位在此种情况之下因操作不适,导致用人单位将本十分有利的情势变成被动不利,以下提示供参考: 
1、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果发现提供的学历证明系伪造,便为不符合公司录用条件。这样,如果在试用期发现,则公司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做好学历的鉴定或公证工作)。 
2、如果在试用期以后发现员工学历证明系伪造,应及时通知该员工,如果员工矢口否认,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劳动仲裁。否则,将处于十分被动地位。 
3、即使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也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向其支付工资。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经历了诉讼离婚复婚的多吗?
概率不好说,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首先要搞清楚当初是为什么离婚,然后复婚的话这些导致当初离婚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且彼此是否还有感情,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然要只是为了复婚而复婚,复婚后感情已经不在以及当初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还是会导致离婚的。
10w+浏览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吗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借款后失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吗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借款后失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吗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借款后失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678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一般行政许可都会经历哪些阶段
①申请。②受理。③审查。④决定。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10w+浏览
行政类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醉驾进看守所经历一般是怎样的?
以某地为例,醉驾进来的人,都是关在一起集中管理的。看守所不会将“醉驾”的人与抢劫等其他处罚较重的犯人关在一起的,一般四十来个平方一间的房间内,会关押十来名人员,房间内会有一间用钢化玻璃隔出来的小厕所。“醉驾”驾驶员在看守所内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有规律。
10w+浏览
交通事故
构成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吗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的区别如下:
1、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后者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
2、行为发生的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中,后者可能发生在公司登记中,而更多发生在公司被依法登记之后的成立过程中(即)成立前与成立后都有可能构成本罪。
3、客体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侵犯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登记制度以及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后果侵犯的是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不论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登记注册前,都要按照公司章程所规定的注册资本,如实缴纳出资,既不能虚假出资,也不能随意地抽回出资。
4、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后者是特殊主体,即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或者单位。这里的公司,是指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立筹办股份有限公司的人。股东,是指公司的发起人。
5、欺诈的对象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三十八条
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我的一个朋友虚构理由,借钱,到期不还,后面发现理由是虚构的,这算诈骗吗
[律师回复]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确认借钱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诈骗罪的客体要件,即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即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诈骗罪的主体要件,即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即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使用虚构事实的欺骗方式,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借款虚构事实借钱的行为满足上述四要件,那么借钱时虚构事实就构成诈骗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大家在借钱给他人的时候,除了注意对方的还款能力外,还需要注意对方是否是在用虚假的理由骗取欠款。在出借钱款时,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人能够有效的避免日后出现借款不能拿回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678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成都迁户口需要哪些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资料 第二阶段:准迁证办理 第三阶段:原籍下户 最后阶段:上户 办事部门:成都各个公安局办证中心。
10w+浏览
我的一个朋友虚构理由,借钱,到期不还,后面发现理由是虚构的,这算诈骗吗
[律师回复]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确认借钱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诈骗罪的客体要件,即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即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诈骗罪的主体要件,即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即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使用虚构事实的欺骗方式,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借款虚构事实借钱的行为满足上述四要件,那么借钱时虚构事实就构成诈骗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大家在借钱给他人的时候,除了注意对方的还款能力外,还需要注意对方是否是在用虚假的理由骗取欠款。在出借钱款时,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人能够有效的避免日后出现借款不能拿回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快速解决“债权债务”问题
当前3678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虚假广告罪?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如何判断是否构成虚假广告罪?问题解答如下,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亦为复杂客体,其不仅会侵害国家有关证券、期货交易的管理制度,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而且还会由此造成投资者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重大损害。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并且传播对证券、期货交易有影响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所谓编造,是指无中生有的捏造、胡编乱造。其结果必须是产生虚假的即与事实不相符、不真实、不全面的消息。所谓传播,是指以各种途径加以宣传、散布或误导。传播,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利用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手段,既可以单个传播,又可以当众传播。既可以当面传播,又可以不当面如将所编造的事实书面张贴或写于公共场所等。但无论其形式如何,只要能够达到将所编造的事实加以扩散、公开的目的,即应认定为本罪中的传播。编造、传播行为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构成本罪。不然,虽然编造了虚假的信息但没有加以传播,或者虽然传播了虚假信息但这信息不是自己所编造,如道听途说后又散布给他人的,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行为人编造后故意要他人传播的,亦应认定为其既编造了且加以传播。他人被人要求传播,其如果明知所要其传播的虚假信息是编造的,对他人也应当以本罪行为论处。但他人如果不知道是要求人编造的,则不宜认定为本罪的既编造又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没有编造,而是将所取得的信息加以利用或泄露,如属内幕信息,则应以内幕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行为论处。
行为人所编造并传播的虚假信息必须会对证券、期货的交易产生影响即属于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如果所编造并传播的信息与证券、期货交易无关,不会对之产生影响,仍然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对证券、期货交易有影响的虚假信息,主要是指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期货合约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虚假信息,如涉及发行人的增资计划、重大的投资行为、资产的重大损失、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分配股利信息、减资、合并、分立、破产、解散等等。
本罪为结果犯,其构成须以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的行为扰乱了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为必要。如果没有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或虽然扰乱了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但不属于严重的后果,亦不能构成本罪而以本罪定罪科刑。所谓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是指因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证券、期货价格强烈波动;在投资者中引起了恐慌,大量抛售或购买证券、期货合约;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等等。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单位,又包括个人。后者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会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仍然决意编造并加以传播。过失不能构成本罪。至于其动机,一般是为自己或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转嫁风险,但也不排除诸如故意制造混乱、影响证券、期货市场价格巨动等其他动机,然而不论其动机如何,都不会影响本罪成立。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合同 > 虚构经历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