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参与诈骗判刑多少?
1、积极参与诈骗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同等诈骗数额情况下的贷款诈骗等几类金融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轻于普通诈骗行为。
(1)一则,金融诈骗犯罪行为发生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以交易关系为依托,交易双方均应负有较高的金融交易注意义务,即被害人也应负有一定的金融交易注意义务。如贷款诈骗案件中,作为被害方的金融机构在审核贷款时就应严格审核行为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2)二则,与普通诈骗行为相比,金融诈骗犯罪行为骗取的数额通常较大,被害人参与程度一般较高,也进一步降低了金融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在普通诈骗罪中,被害人多数情况下是陷入错误的纯粹被害人,但是金融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对于犯罪的发生并非完全不知情。比如,集资诈骗罪的被害人对于犯罪的发生往往有所怀疑,对于可能被骗并非毫无思想准备,却仍然基于贪利动机,向行为人提供资金。因此,在相同数额的情况下,金融诈骗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适当轻于普通诈骗犯罪行为,处罚上也应当轻于普通诈骗犯罪。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量刑不均衡问题,对金融诈骗犯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予以适当调整。
二、经济纠纷怎么定性诈骗?
1、界定经济纠纷、诈骗的方法为看行为人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来牟取不当利益。
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实质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通过虚假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来骗取他人财物,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经济纠纷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和财产权益发生的权利冲突,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予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保护其合法权益。
2、 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三、实施了敲诈行为一定会被认定为犯了诈骗罪吗?
1、实施了敲诈行为不一定会被认定为犯了诈骗罪。
实施的欺诈行为若是构成犯罪,那么涉嫌犯的是诈骗罪,而诈骗罪属于经济犯罪的一个类型。
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欺诈罪这个罪名,根据情节来看,能成立的或许是诈骗罪,但也可能是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2、以下行为一般会被认定犯了诈骗罪:
(1)欺骗行为
欺骗行为的内容是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现实生活中,诈骗罪的欺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欺骗也有文字欺骗等。
(2)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欺骗行为必须使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即使受骗者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骗行为的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认识错误必须是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
(3)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处分财产的具体表现通常有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承诺免除行为人的债务等。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宜认定为诈骗罪。
(4)行为人或者第三者获得财产
欺骗行为使对方处分财产后,行为人或第三者获得财产。获得财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积极财产的增加,如将被害人的财物转移为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或者获得债权等财产性利益;二是消极财产的减少,如使对方免除或者减少行为人或第三者的债务。
(5)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我国《刑法》要求诈骗罪的既遂情形是欺骗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或者导致发生了财产损失的紧迫危险。其中的被害人不仅包括自然人,而且包括单位与国家。比如,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成立诈骗罪。
(6)责任形式
犯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同时,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如果明知他人在实施诈骗行为,那么不得参与到诈骗活动当中去,否则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是诈骗案件的从犯。诈骗数额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有被判处刑事处罚的可能。如果对积极参与诈骗判刑多少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