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被判处拘役以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犯罪分子而言,倘若依据其犯罪行为性质及其表达出的真诚忏悔态度来考量,实施缓刑显然将不会再次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那么我们便可给予其缓刑判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被缓刑者若同时还需承担附加刑罚的话,那么附加刑罚将会依然需要其无条件地履行。尽管取保候审并非保证能够取得缓刑判决的绝对方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决定采用取保候审这一措施,定罪之后给予缓刑判决的可能性显然增大了许多。不过,除非被告人表示对所犯罪行并无忏悔,在取保候审期限内又违反了法律规定,重新引发犯罪问题,抑或是发现存在新犯罪事实或被害者方拒绝给予谅解等等这些情况出现时,才有可能会给予实刑判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给当事人留下任何形式上的案底记录,然而,若最终经过审判判定有罪且被判处刑罚,那么相应的判决结果便会构成其个人的案底记录。
此外,即便在未得到判决定论之前即遭到拘留,也会产生拘留证明以及释放证明等相关文书资料,这些材料同样会被纳入到个人档案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仅为刑事诉讼过程中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措施,在此阶段尚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真正实施了犯罪行为,因此暂时无法对其进行定罪量刑,自然也就不会留下案底记录。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取保候审了判缓刑几率大吗”,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