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机肇事逃逸公了还是私了怎么办
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人,即便受害方同意双方进行私下调解,签署和解协议,逃逸者亦不得因此免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应负的刑事责任。若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选择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对于其逃逸行为所导致的所有后果,均由该当事人全权负责。
然而,若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在此次事故中同样存在过失或过错,则可适当减轻逃逸者的责任。
此外,若当事人故意破坏现场、伪造证据或者销毁证据,以试图掩盖其违法行为,那么其将对此次事故负有完全的责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驾驶员因交通事故被依法刑事拘留之后,是否能够申请取保候审,取决于案件的实际状况,其中包括且不仅限于驾驶员的犯罪行为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其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及悔过表现,以及可能对司法审判程序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的因素。假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中所明确规定的各项条件,例如不会对社会治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是有可能获得批准进行取保候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发生交通事故后,若行为人逃离现场,即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行。即使逃逸者与受害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仍无法逃脱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在这种情况下,逃逸者必须承担所有的法律后果,然而,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受害方存在过错,则可以适当减轻逃逸者的法律责任。对于那些故意破坏现场、伪造或者销毁证据的行为人,他们将被判定为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