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部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首部要明确标示出这是一份“刑事(或者民事)答辩状”,亦或是一份“刑事(或者民事)被上诉答辩状”。前者是针对第一审案件提交的答辩书,而后者是对上诉案件提交的答辩书。
2.接着进入正文部分描述答辩人的相关信息,即“当事人”栏目。此部分要明确列出答辩人的各项基本资料。若答辩人为公民身份,则只需要列举答辩人的名字、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及有效居住地址即可;倘若存在答辩人为代理人的情况,那么紧接在答辩人下方依次排列代理人的详细信息,要区分为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以及委托代理人三种,并需分别注明他们的名字、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及有效居住地址(同时写明法定代理人与答辩人之间的关系);若有委托律师作为代理人,仅需填写他们的名字及职位即可。对于疑似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具有法人资格的答辩人团体,应按照以下顺序逐一列出其关于答辩人及其单位全称、所在地区以及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职务的信息;
然后是委托代理人及其工作职务的信息。对方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不必另作单独列表,可在随后的答辩理由部分详细阐明谁是起诉者,谁又是上诉人,进而确定了起诉或上诉的具体案由是什么。
3.接下来主要罗列出答辩事项缘由。无论是初次审理案件的答辩状,还是针对恢复审理的案件提交的答辩状,其答辩事由都有其独特的编写方式。可以参考如下示例:当正式被告为第一审案件的答辩人时,其答辩事由的行文应表述为:“在当前的原告所诉‘××’案中,我方特此发表如下答辩意见:”;同样,对于上诉案件的答辩人(也就是被上诉人)来说,答辩状应行文为:“对于上诉人×××(姓名)在‘××’案中对×××人民法院于××年×月×日作出的的第×号案件判决(或裁定)表示异议,并提请上诉,在此我方谨表以下答辩意见:”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另外,当事人在庭审时,有权补偿新的证据,但是是否允许由法院决定。
二、民事诉讼被告是行政机关还能提起民事诉讼吗
本篇文章将详细阐述一个核心观点:
审理民事案件中的行政机关究竟如何参与其中。
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无论公民还是法人亦或是其他各类社会团体组织,皆可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参与到相应的法律程序之中。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此处所提到的“其他组织”,事实上涵盖了行政机关在内。
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行政部门的角色通常会与民事主体产生交集和重叠。
以政府机构为例,当其需对内部设施实施修缮时,可能会与相关的装修施工方签署协议,此时的政府机关便转变成为普通的民事主体。
然而,若因该协议项下权利义务的履行状况出现问题,致使合同目标偏离原本设定的轨道,无法得以顺利实施,则此类情况下的行政机关便可行使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当地的民事诉讼流程中来。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这里规定的其他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在特殊情形下,行政主体一般与民事主体是重合的。例如政府机关需要进行内部装修,那么这个及关于装修施工方签订合同时是作为一般民事主体出现的。如果这个合同的权利义务履行情况出现问题导致合同目的出现瑕疵、不能实现,需要诉讼作为救济途径时,行政机关即一般民事主体,参与民事诉讼。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民事诉讼被告答辩状应该怎么写”,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